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7章 教派之爭

求一份生存之機罷了。

歷史上就拿各路關中聯軍的元帥們為例吧,他們最終的結局可謂是五花八門。

其中相當一部分起義軍的領袖,連同銀積堡那位聲名顯赫的馬教主,在歷經種種波折之後,竟然紛紛選擇向清廷投誠。

此後,他們搖身一變,成為左祖棠西征大軍中的馬前卒和先鋒官,並毫不猶豫地將矛頭對準昔日的教友,展開了一場場慘烈的廝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始終未曾向清軍投誠的起義軍領袖,則基本上都命喪於教友之手。

正因如此,後來的叛軍們寧願投靠湘軍,也堅決不肯投身於清軍中的明教軍隊。

這種局面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啊!

他們之所以會對自己人痛下殺手,其背後的原因可謂錯綜複雜。

其中,有些人是因為個人之間的私怨情仇,日積月累之下最終演變成了血腥的殺戮;還有些則是由於教派之間的紛爭,不同教派在教義和信仰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這種分歧導致了激烈的衝突與對抗;更有甚者,是因為對待漢族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所致。

例如,那個最先煽動起事的罪魁禍首任五,因其兇殘成性、濫殺無辜,最終被蘭明泰擊斃。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蘭明泰後來竟然投靠了清朝,並官至喀什提督一職。

此外,赫陽堂、馬桂原以及閔殿臣等人,皆是因為所屬教派不同,而慘死於馬佔鰲之手。

再看馬兆元,同樣也是因為教派之別,竟被馬潮輕活活逼死。

至於王大桂,則是由於教派分歧,被蓮花城的大堂主穆老大毫不留情地砍掉了腦袋。

值得一提的是,每當馬佔鰲準備攻打城池之前,總會向麾下計程車兵們宣稱:“如今咱們每殺掉一個叛教之徒,實際上就是拯救了十個虔誠教徒的性命!”這般言論,無疑為他的殘暴行徑披上了一層看似正義的外衣。

而當崔煨因戰功卓著得以進京接受封賞並被封為提督之時,太后好奇地詢問他當初為何要造反。

只見崔煨不卑不亢地答道:“天下已然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微臣起兵只不過是想求得一線生機,延緩死亡罷了。”

:()清末起義恩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