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幾百專攻路橋設計和施工的大學生組成的團隊以小分隊的形式在南直隸、北直隸、山東辛勤工作。
京滬鐵路是後世鐵路的南北大動脈,黃勝當然知道這條鐵路的重要性,也大體知道這條鐵路的位置。
考慮到大戰過後百廢待興,會有成百上千萬戰爭難民嗷嗷待哺,此時正是以工代賑的最佳時機,發動百萬勞力修建貫穿南北直隸的鐵路能夠較好地解決就業危機,解決南北糧食調運費時費力的歷史頑疾。
“南明”執行全民教育,相信科學,尊重知識,努力學習數理化已經形成了氛圍。
由於南王鼓勵發明創造,捨得給科學家、高階技工、有貢獻的普通勞動者榮譽、地位和金錢,刻苦鑽研之風已經形成。
科學研究院攜手幾座大學苦心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太多科學領域被攻關,太多新產品問世,太多技術被改良。
兩年前蒸汽機火車頭就出產品了,測試和改進一直都在進行中。
第八百四十章:永無止境
準備量產的蒸汽機火車頭一年前確定了機型,現在已經在試驗場累計跑了超過一萬里。
經過實踐證明,完全滿足設計要求。
二十年長足發展,鋼鐵質量突飛猛進,軌道鋼的質量雖然還差強人意,但是完全可以滿足蒸汽機動力的火車頭拉動幾十節載重不超過二十五噸,時速不超過三十公里的鐵路需要。
有了鋼鐵質量的提升,又有質量已經合格的混凝土,理論上建造長江大橋都具備可能性。
但是考慮到風險和造價,現在暫時不挑戰這個世紀工程,火車過長江還是採取長江大橋出現前的辦法,透過擺渡船來解決。
混凝土沉井技術已經被“南明”工程師掌握並且廣泛使用在橋樑施工中,馬上他們會接受挑戰架起鐵路橋樑跨越黃河。
黃河孕育了漢文明,漢人對它又愛又恨。在古代,黃河基本上三十年就會有一次改道,因此才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一句民間諺語。
這句諺語可知道出了多少辛酸?黃河改道一次會導致多少漢人流離失所,多少良田變成荒灘?
在大明皇朝,大運河乃是國家命脈所在,承擔著南北漕運的重任,而這個時代漕運船過黃河費時費力。
因為黃河水位高運河水位低,為縮小它們之間的水位差,不得已採取彎道法,故有“三灣頂一壩”之說。
因此靠近黃河的運河段與黃河之間就變成“之”字形彎道。
不僅如此還要不斷徵集民夫開鑿引河,以人力、畜力牽挽,漕船才能出閘透過黃河。
而修通了“南北直隸”鐵路,原來需要一個月至一個半月時間才能夠到達的漫漫長路,火車皮運輸只需要兩天足以,這還不要過多在意老天爺的臉色。
因為鐵路運輸除非遇上極端天氣都可以暢通無阻,而水上漕運不確定性太多,上游漲水、河道冰凍、枯水期等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行程的例子多不勝數。
黃勝真的迷信要致富先修路,“南北直隸”鐵路會以股份制形式出現,在年底前就開始募集資金,這個大工程是自己成為大明皇帝五年計劃中的重點工程也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為了保質保量成功修建這條具備里程碑意義的鐵路,整個國家的技術力量都會全力以赴。
資金不用愁,股份制會完美解決這個大問題,畢竟“南明”、大明的銀子真的很多,隨著資本市場逐漸成熟,各路資金一定會爭著購買“大明鐵路”這支股票。
在兵荒馬亂剛剛過去之時,嗷嗷待哺的老百姓在能夠得到錢糧的情況一定不會對工作挑肥揀瘦,此時發動人海戰拿下這個大工程事半功倍。
以後會在上百萬勞動力中挑選肯幹、機靈的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