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借鑑一下沒問題吧?
經義是什麼東西?好像很深奧啊,聽了之後就知道,原來就是易中天品三國啊!只不過這換成宋先生品《論語》《禮記》罷了。
能有楊伯峻權威嗎?
過了一個月,宋先生道:“今日我出題目,你們且做篇文章來。”同學都“啊……”的為難起來。
林海做了篇文章,教了上去,宋先生看了,批道:文理還通,文采沒有,章法不合。
理解能力當然有了,年齡越大理解能力越強那是當然的,議論文要文采?
放學宋先生留了林海,道:“你這文章,聖人的意思還是理解了。題為‘君子遠庖廚”,你理解為聖人有仁愛之心,不願看活物被宰殺之相,而非聖人不做飯不吃肉,引申聖人要有憐憫之心,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這個好,可惜你這文采狗屁不通,還有俚語在文章之中,我要是主考官,非得給你最後不可,須知聖人言在那裡,人人可讀可看可理解,能當主考的,哪個不能理解經義主旨?然則如何表達出來,文章有理有據,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難道學駢文?
宋先生又道:“你年紀不大,那詩是極好的,如何文章表達如此之差?課後把那駢文看看,人家是如何氣勢磅礴論述的。詩詞歌賦非小道也。”
這……是哪個王八蛋的理論?詩詞歌賦後來好像沒科考啊!經義要像詩歌一樣好,不得又去抄?不能,堅決不能!
,!
當下應諾了先生,告辭回家了。
哎,小看了古人啊!以為自己議論文看得多就了不起了,馬上打臉。
哎,行文和說話要分開,顯得讀書人高人一等麼?白話文怎麼了?受眾不是多些麼?
柳小滿見林海回來興趣不高,道:“林哥哥你怎麼了?我看你不高興!”
“怎麼會!我見了小滿就高興!”林海伸手摸她頭笑道,“今天做什麼好吃的?”
“今天晚飯吃叫花雞。正好我們把那梔子花地翻一下,挖個坑做燒雞。”
“嗯,不是很麻煩嗎?”
“我:()坐斷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