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四七章 準備整頓鹽政

部賣給國家。然後鹽商到鹽場向國家購買,購買之後鹽商自己負責運輸、銷售。這樣做的好處是國家穩穩的賺取差價,利益得到保障。而生產商、經銷商也比較有積極『性』。

而老朱呢,他首創了開中法。

明代實行軍屯,但是北方的軍屯很難實現糧食自足。這個時候就需要內地運糧過去支援。而軍屯的很多地方都是偏僻、險要之地。所以如果由國家來組織徵糧運輸,這個成本就會高得無法承受。然後老朱接受山西商人、官員的建議,創立了開中法。

具體方法是:商人買來糧食,運到國家指定地點。然後當地官員驗收合格入庫後,按照糧食多少,給予商人一定數量的鹽引。商人拿著這鹽引,到國家相應鹽場獲得食鹽,之後再拿出來售賣並獲得利潤。

在這個過程中,軍屯士兵得到了糧食,國家節省了運費和損耗,商人雖然辛苦了一些,但是獲得了食鹽這種商品,並進一步獲得利潤。而且,商人沿途購糧、運糧,以及取鹽,極大的帶動了沿途商路各種服務業的發展。因此,這個方法一經推出,就迅速得到各方大佬的支援。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受損的還是老百姓:商人花了這麼多時間和心血才拿到鹽引,不把鹽價定高一點,這利潤怎麼體現?

雖說如此,但在明朝這個時期,能夠有這樣的辦法解決邊疆士兵的口糧問題,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創舉了。

但是,這樣的方法自然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首先是鹽稅的收取受損:商人只要有運送糧食到位的證明,就能拿到鹽引,有了鹽引就可以無償的拿到鹽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是收不到鹽稅的,也就是說,國家的現金收入減少。

其次是容易滋生**:既然有了鹽引就能拿到鹽,那便是說,鹽引就是錢!而鹽引是誰來製作的呢?官員。而明朝官員的『操』守,呵呵呵

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時候還好,大家手腳不敢放開了整,開中法總體運轉還算不錯。等到這兩位狠人去世後,明朝的宗室、官員、士紳,紛紛朝著鹽引伸手這些傢伙當然不會去把糧食辛辛苦苦的運送給駐軍再去拿鹽引,而是靠著一身的官威直接去白拿!

他們白拿了倒是爽了,但是鹽場的產量就那麼一點,你把鹽引拿了,把鹽支取走了。那些老實的平民商人,辛辛苦苦的把糧食運給駐軍,拿著鹽引去鹽場卻取不到鹽,自然也就無法獲取利潤,虧了一個血本無歸從明代成化年間開始,當時明人的筆記裡就出現了爺爺獲得了鹽引,到了孫子一輩都無法從鹽場獲得食鹽的記載。

如此被**摧毀了的開中法,自然導致了駐軍缺糧,卻又沒有商人願意運,老百姓還不得不吃高價鹽的惡劣局面。

接下來自然是私鹽氾濫,國家鹽政破滅。

從西漢起,鹽稅就是中華帝國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宋末年國家財政幾乎是完全依靠鹽稅來養軍對抗蒙古。而明代的鹽稅

做這麼一個比較吧。北宋時期,國家對每斤鹽抽稅30文。明朝大約抽20文。而鹽價呢?北宋市價50文一斤,明朝市價300文一斤,比北宋高六倍。而北宋鹽價在歷史上一直以抽稅過高導致售價過高而名聲極差

北宋時期,沒有發明圍海曬鹽法,產鹽有限,自然徵稅也有限。即便如此,北宋一年的鹽稅可以達到1200萬貫以上。而大明這個時候的鹽稅是多少?幣制改革前,接近100萬兩。改革後,也只有130多萬元。

而根據曹三喜的測算,如果大明能夠像北宋時期那樣有完善的鹽政收稅制度,每年光是鹽稅,其收入就不會低於1500萬元!

這就讓現在每年都要補貼給戶部至少300萬元的朱由棟坐不住了。

再說了,作為穿越者,朱由棟還是有那麼一點理想的:大明的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