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二六章 奧斯曼的戰艦

和馬士英的談話,讓朱由棟覺得心情很舒暢。

從他出任監國起,方從哲、溫體仁、袁可立先後輔政——這些人,都經歷過萬曆中期,國家入不敷出,財政頻臨崩潰的窘境。所以他們本能的不喜歡欠債,在朝廷的財政政策上,說得好聽是穩健,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過度保守。

但是馬士英就不同了。他出仕的時候,大明的財政已經徹底扭轉過來了。在官員、士兵的薪俸都大幅提升的同時,還每年都有盈餘。所以,從未體會過入不敷出之苦的馬士英,在國家資金緊張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要壓縮支出,反而是考慮舉債發展。

誒,這才符合朱由棟內心的要求嘛:作為21世紀的diaosi,身上沒個幾十百來萬的購房貸款,這像話嘛?舉債發展,在他看來,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總之,在中歐之間持續了三年多的大戰後,損失慘重的雙方都需要暫時停下來調整、喘息一下。菲利普這邊,是政治上進一步加強集權,讓歐盟內各國的獨立性持續減弱。經濟上則是趁著拿下印度,控制了印度洋的制海權後與大明進行切割,以圖扭轉既往多年貿易逆差。至於軍事上,雖然宣傳的調子喊得很兇,但那只是為了在政治上收權做配合而已——真正的軍事行動,不過是五年造艦計劃,以及派出十個卡斯蒂師去美洲而已。再次發動大軍遠征東方?那得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而大明這邊,政治上倒是不用做太多:宗藩體系仍然是穩固的。經濟方面,面對印度大市場的丟失和歐洲貿易的斷絕,則是把目光轉回國內,希望透過擴大內需來渡過難關——大明目前控制的人口仍然是三大集團裡最多的,只要內需能夠提升,要熬過這幾年也不成問題。至於在軍事上,除了也開始五年造艦計劃外,也就派出三個師去了美洲。

大明和歐洲是如此了。那麼,還有一位穿越者,奧斯曼的易普拉欣,在幹什麼呢?

1642年4月20日,星月教聖忌日,在巴格達與遜尼、什葉兩大派的諸多伊瑪目一起吟誦了整晚的經典後。21日清晨,易普拉欣透過剛剛通車的巴(格達)科(威特)鐵路,風塵僕僕的趕到了科威特港。

這裡從七世紀時的阿拉伯帝國開始,就是著名的港口。早年奧斯曼的觸角並沒有伸到這裡。事實上,在歷史本位面,要直到1871年,奧斯曼帝國才開始在這裡設縣。

不過在這個位面,易普拉欣十多歲出任巴格達帕夏的時候,就將此地收入麾下。在擔任大維齊後,更是重點打造此地——不過,現在的科威特,並不是一個商業港口。相反,整個科威特港從裡到外,都被奧斯曼的軍隊包裹得嚴嚴實實。在海面之外還有新建成的奧斯曼目前唯一的五千噸級鐵甲戰艦率領一眾風帆戰艦巡弋。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這裡是奧斯曼傾盡全力打造的,最大的造船廠所在。

中東,號稱三洲五海之地,是歐亞大陸最重要,最核心的陸海交通樞紐。但是對於易普拉欣來說,在這塊地方上要發展海軍,天然的讓人感到憋屈。

憋屈的原因只有一個:蘇伊士運河不在奧斯曼的手裡。雖說和平時期,奧斯曼的商船軍艦要透過蘇伊士沒有問題。但要是哪天雙方打起來了呢?

所以,奧斯曼人要振興他們的海軍,必須要打造兩支艦隊——這兩支艦隊要做好一旦開戰,彼此無法相互聯絡和支援,各自獨立作戰的所有準備。

但是奧斯曼此時的國力,比起中歐來,是最弱的。連大明和歐洲要打造戰列艦都覺得財政壓力很大,需要做一個五年中期規劃。那對於奧斯曼來說,要打造兩支可以同時與中歐主力艦隊匹敵的海軍艦隊,是絕對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在反覆與民政、軍事人員協商後,財力有限的奧斯曼定下的海軍發展策略是:在東地中海,打造一支有兩三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