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賞析:
一、原文釋義:
好男兒毅然決然地投身於漫長而艱辛的戍邊征程,他們在年少時就已成為幽燕一帶豪邁奔放、俠肝義膽的英勇俠客。常常在馬蹄之下激烈角逐,為求一勝而奮不顧身,從來就不曾把寶貴而脆弱的七尺之軀看得有多麼珍重。在硝煙瀰漫、殺聲震天的戰場上奮勇殺敵,氣勢如虹,威猛非凡,令敵人心驚膽寒,無人敢貿然上前阻擋。那濃密堅硬、怒張如刺蝟毛般的鬍鬚,更凸顯出他們的剛猛無畏與堅毅果敢。
廣袤無垠的黃雲籠罩著的隴地之上,潔白的雲朵悠然飄飛,然而,尚未報答國家的深恩厚德,就決然不能迴歸故鄉那溫馨的懷抱。遼東那位年方十五、青春靚麗的少婦,自幼便精通彈琵琶,擅長歌舞表演,才藝雙全。如今她用羌笛吹出那悽切哀怨、動人心絃的出塞之聲,竟使得我三軍將士淚如雨下,情難自禁,悲從中來。
二、詩篇背景:
此詩的創作背景或許是詩人有感於當時邊疆戰事的頻繁與激烈,以及戰士們在戰火紛飛中的英勇無畏和深沉的思鄉之情。在那個動盪不安、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時代,國家的安寧與尊嚴受到嚴重威脅,外部的侵擾不斷,內部的紛爭不息。男兒們為了扞衛疆土、守護家園、保衛百姓,義無反顧地奔赴邊疆,在血與火的殘酷洗禮中,經歷著生死的嚴峻考驗,承受著身心的巨大壓力和精神的極度煎熬。
三、賞析分享:
1. 男兒的英勇形象:“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詩的開篇猶如一幅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迅速而有力地勾勒出一位位英勇無畏、豪情萬丈、氣吞山河的男兒形象。他們自幼便在幽燕那片充滿傳奇色彩、俠義之風盛行的土地上成長,深受當地文化的薰陶和滋養,骨子裡流淌著豪邁奔放、熱血沸騰的激情。以從軍戍邊為神聖使命和崇高責任,將個人的生死榮辱置之度外,視若鴻毛。在激烈殘酷、險象環生的戰場之上,他們縱橫馳騁,於馬蹄之下勇爭高下,展現出無畏的勇氣、過人的膽略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那怒張如蝟毛般的鬍鬚,不僅是對其外貌特徵的生動描繪,更是其內在剛猛堅毅、不屈不撓精神的外在體現,讓敵人望而生畏,聞風喪膽。這種對男兒英勇形象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的刻畫,生動展現了他們的豪邁氣魄與熱血情懷,彷彿讓我們親眼目睹了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戰鬥場景,感受到了那驚心動魄、震撼人心的歷史瞬間。
2. 報國與思鄉的矛盾:“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這兩句詩描繪了邊疆那蒼茫遼闊、雄渾壯麗而又略帶悲壯肅穆的景色。黃雲與白雲相互交織,如夢如幻,卻又充滿了凝重深沉的氛圍。戰士們胸懷報國的堅定志向和赤膽忠心,渴望為國家建立不朽功勳,名垂青史。但未報答國恩就不能歸家的現實困境,讓他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掙扎之中。這種矛盾的心情在詩句中如泣如訴,纏綿悱惻,他們在烽火硝煙中堅守陣地,浴血奮戰,心中卻始終牽掛著遠方那溫馨的家園、熟悉的山水和親人的殷切期盼、深情呼喚。這種複雜而又深沉、糾結而又無奈的情感,既體現了戰士們的忠誠不二與擔當負責,又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心靈煎熬和精神折磨,讓人感嘆不已,唏噓憐憫。
3. 遼東少婦的音樂感染力:“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遼東少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