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對。
答案是糧食在那些地主士紳手中,他們掌握了香山大半的土地,在剝削佃戶的同時,他們一粒糧食都不用交給官府。因為他們是有特權計程車紳!
問題繞來繞去又繞到了地主士紳頭上,永樂、長寧等鄉已經不存在地主,所以當地的田地全部被當地鄉公所拿來分了。龍眼都也好些,鄉里的地主跑了一大半,只剩幾家在觀望形勢。其他鄉,情況很不好,在鄉舉人好幾十個,原先家中有做過官的更是多達上百家,這些家族一律稱之為士紳家族,祖上有很多還是做過大官的。
廖瑞祥不同意拿這些地主士紳開刀,宋襄公也反對,周士相本就無意把名聲弄壞,所以他沒有殺人奪地的心思,然而他又必須要解決缺糧的問題,所以三人合計後,決定以溫和的形式從地主士紳手中把糧食摳出來。
徵糧是動作的藉口,清查隱藏人口則是逼士紳們就範的第一個手段,而免徭役等配套的政策則是吸引隱藏人口主動登記的誘餌。
所謂隱藏人口實際就是歷朝歷代的通弊,凡是有舉人身份的讀書人中了功名後都會得到一系列的政策優待,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免賦稅。這個優待政策就使得很多農民因為貪圖小利而將自己的田地投充到士紳名下避稅,久而久之,這些農民就成了士紳的佃戶或直接成為黑戶,原本應作為丁口登記入官府納糧名單的他們就此消失了,隨同一起消失的就是無數的土地。
與此同時,有了功名地名的讀書人做了官後,同樣也會在家鄉大肆購併土地,在任時可能吃相還好些,致仕後就變本加厲了。士紳土地不斷增加的同時,官府的稅入卻變得越來越少,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香山有40多萬頃的田地,可太平軍只能按冊徵收不到400萬斤的糧食。
不能小看士紳的貪婪,宋襄公說當年嘉靖朝的首輔徐階在其老家就吞併了二十多萬畝土地,香山計程車紳雖沒出過徐階這等大人物,但做過尚書的有,侍郎的也有,知府、知縣就不計其數了。這些人沒一個不給自家置田產的,二百年下來,香山境內還能有一半土地屬於普通平民已經是相當難得了。
胡蘿蔔加大棒把士紳名下的黑戶挖出來,就是斷了這些士紳的根,沒有人替他們種地,他們的田產再多又能如何。為了讓這一政策落實到實位,周士相又命各鄉駐軍以清查清軍奸細的名義入村細察,凡登記的都發給新的憑證,沒憑證的則一律抓到鄉公所看押起來。
突然開到村裡的太平軍嚇壞了那些還在觀望風色的黑戶們,也嚇壞了地主士紳們。七天內,香山縣的丁口就增加了9000多人。
把黑戶挖出來不讓他們再替士紳種地顯然不現實,太平軍不可能養著他們,所以接下來就是談判的事。
宋襄公代表周士相和地方上計程車紳談判,最後達成的結果是地主藏下的黑戶都要登記造冊,並且都要按丁口繳納錢糧,但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官府允許他們繼續租住從前的土地,並從這些田產中收取應繳錢糧。這個土地自然就是屬於那些地主和士紳家族的,也就是變相的由地主和士紳們承擔了他們所隱下人口的稅糧。
這是個變相計程車紳一體納糧制度,也是太平軍以高壓落實的一條政策。這個政策目前也只能在香山實行,因為太平軍對香山有絕對的控制權,換在其他地方是想也不用想的。
另外,香山各鄉有田產達到200畝以上的地主和士紳自願向太平軍“輸捐”軍糧,數量按田畝數逐級遞加,最終共“輸捐”大米6550石。
迫於太平軍的強勢,香山境內的地主士紳只能嚥下這個苦果,但事情以後的變化卻讓他們更加憤怒。
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青壯勞力從事生產任務,周士相又讓新會縣衙出臺了一個吸引流民的政策,就是但凡遷至香山的流民都可以從香山獲得一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