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理政。郭之奇以文華殿大學士任首輔,同時兼吏部尚書;連城壁以武英殿大學士任次輔,同時兼戶部尚書;宋襄公以武淵殿大學士入閣,同時兼兵部尚書;洪育鰲以華蓋殿大學士入閣,同時兼任禮部尚書;袁廓宇以東閣大學士入閣,同時兼工部尚書;丁之相以謹身殿學士入閣,同時兼刑部尚書。
都察院方面,原崇禎朝禮部主事郭天敘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惠州知府馬安民則出任右都御史。降官廣西左佈政張自昌升任大理寺卿、肇慶知府胡德玉升任通政司使。
唐王監國,政權百廢待興,自然新格局新氣象。不過周士相無意將朝廷的大小衙門職位全都設立,原先只想將內閣和六部架子搭起來,可唐王卻不同意,認為他既監國,那自是朝廷要害都要俱全,否則何以有朝廷樣子。
郭之奇等人也進言便是不全設,大小九卿衙門總要設立。無奈,周士相只得又設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詹事府,翰林院,鴻臚寺,國子監,苑馬寺,尚寶司等小九卿衙門。這小九卿衙門官員任免周士相毫不干涉,全由唐王和郭之奇等人商議後確定。
最後,郭之奇報送給周士相的小九卿名單中,四府巡撫張孝起赫然為小九卿之首太常寺卿,原海北道周騰鳳為太僕寺卿,另有數員永曆朝廷任命的官員及致仕在鄉的崇禎朝、隆武朝官員列名小九卿。
周士相拿著這份名單看了半天,啞然一笑,隨手就扔在案桌上。(未完待續。)
第六百六十四章 我還像個秀才嗎?
連城壁窩在欽州根本不知自己已被唐王欽點為內閣次輔,張孝起也不知道自己成了小九卿之首。周士相命人往欽州送信,要連城壁和張孝起前來廣州參加唐王監國禮,同時履任新職。與這封信一道前往欽州的還有第一鎮的一旅兵,此舉明白無誤告訴那兩位督撫大人,你們最好識趣些。
宋襄公入閣後,其廣東巡撫一職由廖瑞祥接任,廣州知府王章鈞則升任廣東布政使,餘下官員依次晉級。
內閣及六部、通政使司等大九卿衙門均設在總督衙門,其內格局稍作變動,一切從簡。小九卿衙門則在總督衙門四周僻了一些原先的官衙簡設,這衙門格局自然比不得崇禎朝,也比不得弘光朝,畢竟南都本就是大明兩京,各部衙門設定一應俱全,兩百餘年下來,不說內在,門面肯定好看,是廣州所不能比的。但比起永曆朝廷來,廣州這新鮮出爐的唐王朝廷卻是要好的多,至少衙門看著是小,辦公場地有限,人員配置也少,可至少安定,不像永曆朝那樣東搬西遷。當年永曆朝廷在安隆時,不少衙門可是直接設在茅草屋裡,別說六部九卿了,連內閣都是個泥糊的衙門。
周士相已是竭力所能按唐王的意願將朝廷機構設立起來,唐王也沒辦法再要求他做多少,畢竟天下大半國土還淪陷在韃清手中,廣東經這十幾年兵災,境內也是滿目瘡痍,就這即將升格為行在都城的廣州城,百姓數量也不過才剛剛恢復到二十萬。條件有限,唐王自知周士相已經做的很好。
小九卿名單送來的第三天,郭之奇代表唐王來了兩次,目的是和周士相協商六部侍郎的人選。
言語中,首輔大人對於小九卿沒有周士相夾袋中人表示歉意,但又說小九卿無關要害,唐王點那些人出任小九卿,只是表明自己仍是永曆臣子的態度,對周士相這邊沒有猜疑提防之心。不知是唐王有過交待,還是郭之奇自己的決定,他很肯定的告訴周士相,唐王監國之後,軍政大事仍是以周士相意見為肯,朝廷和唐王不會橫加干涉。對此,周士相自是誠惶誠恐,說殿下既已監國,朝政之事自當由殿下全權處置,身為臣子的他,如何敢擅權自專。
周士相所言是真是假,他有數,首輔大人也有數,二人心照不宣,默契的沒有再提有關小九卿人選的事。
對於自己從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