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小打小鬧,還做不到攻城掠地,聽說明朝朱由榔派在四川主持軍政的那個文老頭病得不輕,馬上就要死了。文安之若死,四川明軍更是群龍無首,如同一盤散沙,所以高民瞻根本不怕這些明軍會威脅到重慶和成都。
高明瞻憂慮的是,貴州的平郡王屢次催促他運糧至貴陽,而四川經十多年戰亂,人丁稀少,巡撫駐地成都府全搜刮了,也不過才三萬餘人。重慶稍好些,可也只有五萬餘人丁。其它地方人煙更是稀少,常常百里見不到一座村鎮,看不到一個活人。
四川為何如此荒蕪?
當年隨肅親王豪格一起入川的高明瞻心知肚明,還不是張獻忠死後,他手下那幫大西軍餘部和四川的原明軍沒有就此降清,而是和清軍展開殊死搏鬥,導致清軍傷亡慘重,為了迅速平定四川並解決大軍糧草問題,肅親王豪格便仿江南例,下令屠川!
“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準各部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屠川令一下,那些在川北和張獻忠對抗的明朝鄉紳地主佔據的村鎮和堡壘便首當其衝,因為清軍需要他們手中的糧食。高民瞻記得清楚,他隨滿州大兵將地方不分晝夜搜尋要糧,將人吊燒,有糧拿了也殺,無糧更是要被燒死。有一次他帶兵攻上明軍據守的一處寨子,殺逆賊百十餘人,跳崖跌死者卻有千餘,所獲婦女,牛隻、器械都分賞有功將士,而那小子則全部摔死。
順治四年,清軍向保寧集結撤退時,一路大開殺戒,不論良善,不論是否歸順,盡皆屠之,死難者數十萬。後來明軍劉文秀率部收復成都,敗退清軍將成都府中僅存數千百姓押往綿州,路中缺糧之時便以百姓為食。至綿州,人無一存。
如今,高民瞻也不記得當年大清兵到底殺了多少四川人,但他知道肅親王回師北京後,四川便凋敝至今,很多地方若不移民來填充,恐怕就是一百年、兩百年都不會恢復人煙。高民瞻計劃等四川徹底平定後,便向朝廷上摺子,請用湖廣之人填四川。
三年前,高民瞻曾接到北京的公文,命今後不得再提當年豪格軍在四川所為,將四川人丁暴減的原因推到順治三年就戰死的張獻忠身上。對此,高民瞻認為理所當然,大清兵乃王者之師,如何能犯那暴行。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若大清據得天下,高民瞻相信四川的真相永遠也不會有人知。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事實,是真理,況大清萬萬年呢。
只是,當年肅親王在四川的屠殺行為卻給清軍釀了一顆苦果。當日吳三桂從保寧入川,靠的是麾下清軍從陝西背來的糧食,要不然他寸步難行。就是現在,四川的清軍糧草供應也大半依賴保寧輸送,要是保寧的糧草斷了,高民瞻在成都也是一天也呆不下去。這都困難到這地步了,他又哪裡來的糧食可以輸送給平郡王呢。
高民瞻很頭疼,也很恐慌,因為他從沒想過西南大軍有朝一日會被困在雲貴不得出,原本相對輕鬆的四川現在竟然成了西南和外界聯絡的唯一通道。雲南那邊信王指著四川,貴州的平郡王也指著四川,可四川根本無糧,他又能指望誰呢。
高民瞻在成都城裡思量許久,最後決定把這皮球踢給總督李國英,他則是派人送信,邀請川中降清的明軍將領到成都一會。接到巡撫大人書信後,新近得封向化侯的譚詣、慕義侯譚弘、總兵杜子香、馬文遠、郭嘯清、馮國明、土知府安重聖等明朝降將降官便來到了成都。
降將齊聚一堂,高民瞻命好酒好肉供應,在相互說了一番恭維話後,高民瞻端起酒杯,說出了他的目的。
“本撫聽說以前馮雙禮、馬寶、馬惟興等人都得孫可望信重大用,可他們最後卻都叛了孫可望,致使可望歸降我大清。現在看來,這人心真是不可測的很。”
聽高民瞻莫名奇妙說這件事,一眾降將都是面面相覷。慕義侯譚弘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