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清及中國兵,朝鮮兵實太弱也。”
索尼對朝鮮兵有些看不上,他是親過貝勒阿敏徵朝和太宗皇帝徵朝這兩場大戰的,知道朝鮮軍隊很是不堪,故而對達爾漢所奏不以為然,認為根本不需要那些弱小的朝鮮兵助戰,讓他們過來還不如多勒索朝鮮一些錢糧實惠。
蘇克薩哈卻持相反意見,他道:“朝鮮國炮手精銳,椴島之役,賴此成功。達爾漢所奏,奴才以為可。順治十年時,朝廷曾讓朝鮮出鳥槍兵一百名協助沙爾虎達攻打羅剎人,據沙爾虎達稱,朝鮮國鳥槍兵也堪用。前番南方諸場戰事,太平軍所依仗便是火器犀利,今若大舉徵調朝鮮鳥槍兵入關助戰,定能消抵太平軍火器之利。”
蘇克薩哈這麼一說,順治頓時想起了七年前寧古塔總管沙爾虎達(病逝)奏稱北地有羅剎兵竄入松花江口,在那裡造船築屋的事。
當時,鑑於松花江口乃滿洲發祥之地,沙爾虎達感到羅剎威脅已到腹掖,決心進行反擊,他向朝廷上奏,請求發兵支援寧古塔,並提出讓朝鮮援兵助陣。因為沙爾虎達奏稱羅剎兵只千餘人,所以順治沒有放在心上,加上當時南方的明軍正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統領下北進,敬謹親王尼堪戰死,他實在是顧不上關外老家,便要蘇克薩哈處置此事。蘇克薩哈於是派人專程要求朝鮮選鳥槍善手一百人,由會寧府聽沙爾虎達率領,往徵竄入松花江口的羅剎人,取得擊斃羅殺兵16人的戰果。
若朝鮮鳥槍兵真的堪用,順治確是動心,鰲拜也曾對他講過太平軍的火器之利,認為大清之所以連戰失利,便是敗在不重視火器上,若仍不能加以重視,大力發展火器,日後再次交戰,恐仍要吃大虧。順治聽著也是深以為然,可自烏真超哈炮營在廣東覆沒後,大清已經沒有多少火器軍隊可用,臨陣磨刀未免有些遲了,倘這時能有朝鮮鳥槍兵前來助戰,一定程度上便能彌補大清軍隊在這方面的不足。
“蘇克薩哈,你說朝鮮國會同意出兵助戰麼?”順治不是很確定朝鮮會不會出兵幫助大清。
“主子放心,天威之下,朝鮮不願也得願,他們若不願,我大清再派查勘敕使去他國內便是!”
蘇克薩哈說這話時底氣十足,因為這是有先例在的。且不是一次,而是接連三次。崇德年間,太宗皇帝因懷疑朝鮮暗中通明謀叛,便向朝鮮派出“查勘敕使”,額真英俄爾岱率一部清軍坐鎮義州,命令朝鮮領議政、都承旨等大臣到義州受審。另派內院官查布海等齎敕書入漢城宣敕,並審視三田渡碑、南漢山城。結果朝鮮舉國俱是噤言,無人敢抗拒。
崇德六年,正當錦州戰役進行之時,朝鮮王廷密通於明朝“漢船”,並接濟糧饌,且朝鮮民眾多有“潛通中原”者。這一情況被清廷掌握,清廷再次派出“查勘敕使”,朝鮮上下震懼。清使入漢城後,先住三田渡視察碑閣,再會同朝鮮大臣審案,當場誅殺潛通明朝的黃一皓、崔孝一族屬,令朝鮮“百官聚觀其屍”,及到義州,又將朝鮮越境採參人梟示於境上。這一次,朝鮮舉國仍是寒顫,無人敢有異議。
崇德七年,太宗皇帝又派出了規模最大的一次“查勘敕使”,命令朝鮮國王將領議政崔鳴吉為首的朝鮮大臣押送鳳凰城待審。清使固山額真英俄爾岱、戶部承政車爾格、內院大學士剛林、學士羅碩等攜朝鮮世子進駐鳳凰城執行審訊,結果崔鳴吉等數位朝鮮大臣被判有罪,押解至瀋陽拘囚。因朝鮮高階將領林慶業逃往明朝以及告密者李被朝鮮國王搶先密旨處死,太宗皇帝又派羅碩等人齎敕入朝鮮,追問林慶業下落,並追究國王擅殺李之罪。
除此之外,剛林等又將朝鮮王廷反清派大臣械送瀋陽,同時被捉囚瀋陽的還有林慶業的兄弟家屬等人。崇德八年,太宗皇帝再遣戶部啟心郎布丹等前往漢城,宣諭百官,次諭都民,公佈查案結果。使臣沿途向朝鮮官民宣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