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受虐者也是受害者

最近聽到心理學上的一句話“受虐者也是受害者”,中國式的家庭悲劇中,受虐與施虐者其實是一個人。瀋陽心理研究所做了一個訪談,讓犯罪者回憶他們的童年。他們回憶起自己在童年時被家長粗暴對待的經歷,後來化成了一把鋒利的尖刀刺向了別人。我們曾經被對待的方式,轉化成了我們現在對待別人的方式。心理學上,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施虐和受虐的配對。受虐的人後來會成為虐待者,可能是因為受虐者對攻擊者的認同(複製網路)。想想身邊的人和事,有道理。

我的身邊有一個成年人大y,他出身於70年代初期的農村,那是物質嚴重缺乏的年代。他至今依然記得那時他每天中午放學回家要弄豬食,順帶再煮幾個山芋,等他吃完山芋喂完豬,肚子又餓了,於是他偷偷地做一鍋餅放少許油,細心的媽媽回家發現油少了,鍋裡出奇的乾淨,於是回來一頓暴打。他有個妹妹,妹妹不聽他的話他就打妹妹,媽媽回來妹妹告狀,又是一頓毒打。上學了,同學們一起欺負他,他只顧打架忘了自己的書包,回來還是打,他曾近描述過那是用洗衣服的粗木棍打。一次他終於忍受不了,他躲在自家的床底下,不知不覺中睡著了,家人慌了,孩子丟了。後來他出現了,在鄰居的力勸下,媽媽才罷手。再後來他長大了,讀大學,離家在外工作結婚生子。

兒子小y十歲左右,一天傍晚兒子在院子打籃球,他坐在凳子上看手機,不知怎地,籃球碰到了他,他的火蹭的上來,他直接用木凳摔向孩子,孩子倒在地上,膝蓋以下破皮了直冒血。家人都在責怪他下手太重太重了。後來兒子初中,一次晚上為兒子的一點小事,他對準孩子的頭打了十六下,孩子握緊拳頭淚流滿面,老人抱著憤怒的孩子,祖孫三代一起痛哭。再後來夫妻關係不和,不為什麼事,他也會對準對方的頭大打出手。動手的婚姻,一場回不去的婚姻。再後來他離婚了。父子關係也一直冷淡。

身邊的事詮釋著一個道理,“受虐者也是受害者”。原生家庭的傷痛需要醫治。一個人早年的成長經歷對成年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你曾經遭受虐待,請告訴自己,自己已經不再是受害者,那是過去。現實生活中,當你的情緒被激發時,停頓三秒。思考一下,找到情緒激發點。安撫自己,放鬆自己的身體,找到需要表達的點。這既是一種自我負責的態度,也是對別人更負責任的態度(複製網路)。

:()天堂沒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