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親節,中午有事我不回去吃飯。昨晚七點多我送了一堆菜給媽媽,車停在家門口,媽媽在泡腳,佝僂著,坐在椅子上耷拉著頭睡著了。我很心酸,媽媽累了,老了。拎著一袋子菜,此時外面有點冷,我一身運動裝短褲短袖,剛剛打球結束。媽,我在網上買的菜,西蘭花荔浦芋頭鱸魚洋蔥……天這麼冷你穿這麼點不冷嗎?我心頭的火開始了,冷不冷我不知道?你咋就不問我吃飯沒有?我又說小番茄……話沒說完,買這個幹嘛?我看著袋子裡的水果油桃李子等,沒有拿出來,直接說水果我帶回去,這些菜你放冰箱,明天中午我不回來吃飯,說完我走了。穿這麼少,身後是媽媽的再次嘮叨。明天是母親節,想說出那句,媽媽母親節快樂!好難!
我出生於70年代的蘇北農村,家庭經濟優越,父親在供銷社風生水起,母親是裁縫大師傅。母親強勢獨立自主,聰明能幹能吃苦會賺錢。外公早逝,她只上到四年級,但被迫離開校門的媽媽一直在學習,現在她會在智慧手機上定香菸,會玩電腦。一個人經營一個超市,商品上沒有價格標籤,她全部記心中。
我父母從小就認識,爺爺與外公是朋友。外公去世時把家庭託付給爺爺,於是我家三個姨媽和媽媽都是我爺爺的徒弟。父母的愛情婚姻幾經周折,最終拗不過爺爺,媽媽因此承受了許多。可以想見大人們多麼盼望一個男孩的到來能彌補裂痕,可惜我不是,媽媽結婚當月就懷孕了,生下我一個月,就上班去了,而我一直是爺爺奶奶陪伴我成長。不到三年,弟弟出生了。物質缺乏的年代,我傢什麼都有。老媽說,我一直是聽話的乖寶寶。我幫奶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帶好弟弟,成績優秀。表哥們告訴我,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小能豆。表面上的我是個無憂無慮的開朗的小女孩。內心中的小小我,一直要求平等,要與弟弟相同的待遇。我總是告訴自己要超過弟弟。可是無論我怎樣努力,媽媽會用言行告訴我“我不行,因為我是丫頭”。媽媽一直嘲笑我個子不高小腿短粗甚至腳型都像父親(而弟弟像母親);過年前讓我一個人打掃衛生,冰冷的水,一個人用水桶從樓下運動樓上,我想讓弟弟一起做,媽媽說這是女孩的事:弟弟有乾媽乾爸,我也想要個乾媽,媽媽說姑娘家沒有乾媽……雖然媽媽每年給我提供新衣新鞋,還有別人羨慕的錢,我的私房錢總是存在奶奶那裡,而不是媽媽,即使媽媽有時也會自嘲。好的是媽媽在外賺錢,與她相處不多。也許我就像現在的所謂留守兒童。朋友們不瞭解我,總是問你咋記恨你媽呢?
我與媽媽的關係到我戀愛結婚,她嫌棄對方窮,堅決反對。可是我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十八年後,我選擇了離婚。從此母女關係走進了深淵,多少苦口婆心的話語,多少傷心的淚水,多少不甘心的舉動,種種努力依然換來了分手。在老媽眼裡,離婚是丟人,是大逆不道是閨女不聽話……我會責問媽媽當年你反對是因為對方窮,而不是其他。要是當時你不反對,我也許會冷靜選擇,而不是逆反心裡作祟。我多次跟媽媽說,如果我不離婚,我的唯一的出路是死路。母女關係降到冰點。後來我租房居住,媽媽要我同住,我拒絕。她請舅舅舅媽弟弟做工作,我依然是拒絕。一碗湯的距離。可是家父早逝,弟弟常年在外,媽媽獨居,我也沒有姐妹,我們母女之間就這樣說不上好與不好。一晃幾年過去了,我們都慢慢平靜了,慢慢接受了一切,可我們依然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母女關係,是世上存在的不求回報的關係,任你虐千遍也不厭倦的關係,對你掏心掏肺不求回報的關係,且行且珍惜吧!媽媽,對不起!我一定會好好生活的。百善孝為先!孝順孝順,順要放第一位吧。我不孝也不順。rry!媽媽!
後來我知道這是我的心理問題,是童年成長不完美的代價,一個沒有陪伴成長的母女,哎!原生家庭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