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是種人類行為,也是禮儀名詞,多表示親愛。但也並非只能出現在情侶之間。“擁抱”出自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梁生》:“?汪直前擁抱,女極力抗拒”。
擁抱,對我來說很難很難。我不會擁抱別人,我也不允許他人擁抱我,包括我唯一的兒子。而親密關係中,我不是這樣,我渴望與伴侶的擁抱。這是一對矛盾嗎?記得兒子小時候,他要靠近我,我總是避讓,有時甚至發火,不要碰到我。長大後,學習心理學我慢慢地明白了,我的傷害來自我的童年,我從小應該是很小的時候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忙於工作賺錢,再後來我有了弟弟,父母對我的親密度越來越低。我一直壓抑自己的內心需求,尤其是肢體接觸。在親密關係中我一直渴望被撫摸,我就像一個肌膚飢餓者,從心裡想粘著對方,這樣我才覺得有足夠的安全感。幾年前與我大學師母一起用餐還有兒子,談到我們家的母子關係,師母說平時你可以擁抱孩子。啊?!我直瞪眼搖頭,怎麼可能?
擁抱的含義,多表示親愛,中國是一個禮儀交往比較含蓄的國家,人們通常只會與戀人、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擁抱,其他人除特定情況下不會擁抱。情侶間的擁抱是幸福甜蜜的;夫妻間的擁抱是寬容理解的;朋友間的擁抱是貼心信任的;吵架後的擁抱,代表妥協與原諒;相逢後的擁抱,代表思念與激動;離別前的擁抱,代表不捨與期待。
擁抱是個禮儀名詞,它的作用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赫洛德·傅斯博士說:“擁抱可以消除沮喪——能使體內免疫系統的效能上升;擁抱能為倦怠的軀體注入新能量,使你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擁抱將能加強成員之間的關係,並且大大減少摩擦。”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控和被擁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這些行動的孩子健康得多。成人更是如此,它會讓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溫暖感。
中國的孩子遠比美國的孩子得到的擁抱和親吻少,到了10歲左右,就很少有人再擁抱和親吻他們了。除了握手,他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身體有接觸。也就是說,他們通常在10來年或更長的時間裡,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擁抱和觸控有利於心理健康。那些經常被接觸和擁抱的人心理素質要比缺乏這些的人健康的多。人類之間最好的身體接觸方式就是擁抱,因為它很簡單又明確地表達著人與人之間最真的關愛。擁抱也會幫助人消除沮喪,消除疲勞,增強勇氣,注入活力。(以上文字來自網路)
走過中年,我明白了。我要學會擁抱,先從擁抱兒子開始,習慣擁抱。讓自己的身心全情投入擁抱中!
:()天堂沒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