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積水,該有水的地方,水也不幹涸。
他們正對面的石牆是乳白色的,上面雕刻著一幅巨大的影象。
影象的上半部是兩個相對的人,可以明顯看出是一男一女,他們的下身,則像蛇一樣纏繞在一起。
“伏羲女媧交尾圖。”苗君儒說道。作為考古學者,他見過各種各樣的這類圖案。
十年前,他和潘老師在陝西咸陽附近,挖開了一座先秦時代的墓葬,在裡面發現一塊畫像石,石上的伏羲女媧像,將伏羲畫成鱗身,將女媧畫成蛇軀,成相對狀。那是他們發現的唯一與傳說有點出入的圖案,而且是歷史最早的一塊。此前,他們也發現有的漢畫石上的伏羲和女媧分別手捧著太陽和月亮,意為伏羲是太陽神,是陽精;女媧是月亮神,是陰精;取義陽光雨露滋育著萬物生長。至於漢朝以後的那些圖案,無論是石刻、壁畫還是物件上的,雖然形狀各異,但無疑都是人首蛇身,多做交尾狀。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伏羲和女媧是兄妹關係。天降洪水,兄妹倆爬進一個大葫蘆裡,躲過了劫難,然後兄妹結婚,繁衍了人類。在唐末李元的《獨異志》中記載最詳:“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
在上古時代,並不是伏羲與女媧兩人被描繪成蛇形,除他們之外,還有黃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據統計,《山海經》中所記載的454個人物中與蛇形有關的人物就達到138個。可見,用蛇形來描述先祖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崇拜方式。
苗君儒也想解開為什麼古代人要將這些人畫成人首蛇身的原因,他曾經翻閱大量的古籍資料,對伏羲與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進行了探究。最終,他將古籍中零散的記載串聯起來,發現了“人首蛇身”的來龍去脈。
從古代的記載來看,伏羲姓風。關於“風”字,在《說文》中有“風動蟲生”的解說,在甲骨文的卜辭中,“蟲”和“巳”為同一個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經·海外南經》中有“蟲為蛇”之說。由此可見,風與蛇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從姓氏的起源來看,上古時期人們的姓氏大多與部落的圖騰有關係,有些姓氏就直接來自於部落圖騰。由此看來,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就是從風姓部落的圖騰“蛇”演化而來。那麼,在遠古時期,古成紀地區真有一支崇拜蛇,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在繁衍生息嗎?
但是潘教授對他的這種解釋卻不認可,潘教授說:在遠古時代,確實存在人首蛇身的人,這種人與常人不同,具有很高的智商,力氣也很大。更神奇的是,這種人具有一種常人無法相比的“超能力”。
潘教授沒有進一步講解那種所謂的“超能力”到底“超”到了什麼程度,苗君儒也沒有把潘教授的話當真,考古歷史講究的是要真憑實據,但是潘教授的很多言論,都顯得很空洞,拿不出有力的證明,好像在憑一些古代物件或者壁畫上的圖案進行“遐想”。
為什麼要將這些人畫成人首蛇身,這也許是一個永久的謎團。
望著乳白色石壁上的圖案,這幅伏羲女媧交尾圖,是至今為止最古老的。他走上前,手摸著圖案中的線條,認出這一大塊乳白色的石頭,並不是普通的石頭,是玉石,玉質溫潤,玉色純正,是上等的羊脂玉。
這塊羊脂玉的長寬都超過四米,厚度還不知道是多少。如此大塊的羊脂玉,乃舉世罕見。
圖案中的雕刻手法,與盤魚女墓室中的雕刻手法類似,但線上條的處理上,要精練得多,年代也應該要近一些。
除了這塊羊脂玉上的雕刻外,其他兩邊的牆壁上,並沒有別的雕刻圖案,連簡單的象形文字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