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價
唐朝文學家、散文家梁肅在評價李泌時,言辭中充滿了崇敬與讚譽。梁肅認為,唐朝自興起以來,歷經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王澤廣佈,頌聲四起,其盛況與三代同風。在這輔佐天子的眾多臣子中,鄴侯李公泌,字長源,尤為傑出。他以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既讚頌了盛聖的功績,又辨明瞭事物的品類;其文辭既疏通以盡理,又閎麗而合雅,真可謂偉大非凡。
李泌的才華與貢獻,體現在多個方面。當他隱居之時,有滄浪紫府之詩,展現了他超脫塵世的高潔情懷;而當他在王庭輔政時,又有君臣賡載之歌,彰顯了他與君主之間的和諧共治。他時而依隱以玩世,以詩酒自娛;時而主文以譎諫,以言辭勸誡君主。他的作品,無不遵循六義之步驟,發揚了時代的風尚。觀其詞者,可以從中看出君主對李泌的信任與重用,以及李泌對君主的忠誠與智慧。
在李泌的一生中,他經歷了多個重要時刻。當初,太上皇在位時,他以處士的身份被延請入內殿,實際上傳授了黃老之訓。至德初年,宣皇以元良的身份受禪即位,李泌則獻上《泰階頌》,昭示了繼承堯之道的意義。
梁肅的評價,不僅高度概括了李泌的一生以及其在文學、政治等多個領域的成就,更表達了對他的深切懷念與崇高敬意。李泌的才華與品德,無疑為後世樹立了好榜樣,他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為後人所銘記與敬仰。
歐陽修、宋祁、司馬光和秦觀等人對李泌的評價頗為深刻,他們認為,李泌的為人異於常人。其謀事之策近乎忠誠,其輕去之態近乎高潔,其自全之道近乎智慧,最終能建立上宰之功,近乎立功立名之士。觀察唐肅宗在艱難中建立朝廷,李泌的簡短言論和暫時謀劃都能與唐肅宗心意相合,因此唐肅宗將政事託付給他。然而,在此時期,李泌在獻納方面並不少見,又曾輔佐唐代宗收復兩京,卻獨不見於史冊記載,難道是兩位君主不將他視為宰相之才嗎?
唐德宗晚年喜好鬼神之事,李泌因此獲得重用,或許是因為他以怪異自居而為之助力。李繁為李泌作家傳,稱李泌本居鬼谷,而史臣誤言其好鬼道,以自解釋。但是其中記載李泌多次與靈仙接觸,言辭不經,可見當時議論者對他有切而不與的態度,這是有意為之。李繁之言多浮誇不實,不可全信,我們只選取其中接近事實的部分著於傳中。至於李泌勸諫皇帝先事范陽,明太子無罪,這卻是不可誣衊的。
司馬光則認為,李泌雖然詭誕好談神仙之事,但他的知略確實有過人之處。他輔佐唐肅宗、唐代宗收復兩京,不受相位而去,以及在唐代宗、唐順宗東宮之時,都賴李泌得以安定,這些,都是他的大節可重之處。然而,司馬光也指出,李泌想要消除唐德宗的慾望,卻增加其私財,這並非正道。
秦觀則從唐室方鎮之患的角度評價李泌。他認為,唐室方鎮之患持續百餘年而不能解,其弊始於天寶之際,唐肅宗未採納李泌先取范陽的謀略。他感嘆,若李泌的謀略能被完全採納,又豈會有方鎮之患呢?
馮夢龍在評價李泌時,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只有才華如李泌者,方有資格大言不慚。他認為,自古以來,大言者僅有兩人,即東方朔與李泌。漢武皇帝喜好宏大之志,非大言不能投其所好;唐肅宗對鄴侯寄予厚望,若不大言,則無法滿足他的期望,而期望若未得滿足,肅宗或許會將目光轉向他人,如此一來,李泌的志向便難以實現。因此,李泌實乃巧於投合君主心意之人。
馮夢龍進一步指出,李泌曾言:“善料敵者,料將不料兵。”他認為,李泌在策劃陝城之事以及王絳揣測魏博局勢時,皆運用了料將之法,展現了其深邃的謀略和智慧。此外,馮夢龍還高度評價了李泌在保全廣平王以及勸諫唐德宗與回紇和親方面的功績,認為這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