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州任上,狄仁傑遭遇了越王李貞的起兵反抗。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後,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面對這種不公,狄仁傑毫不畏懼,一概不予聽從,還正言斥責張光輔的罪行,甚至直言其罪甚於李貞。張光輔對此懷恨在心,回朝以後便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侮辱宰相。因此,狄仁傑被貶為了復州刺史。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朝為周,史稱武周。第二年九月,狄仁傑的命運終於迎來了轉機,他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之尊。武則天對他說道:“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以寬廣的胸懷和深邃的智慧回答道:“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
他的這番話,不僅讓武則天大為歎服,也展現了狄仁傑作為一代名相的非凡的氣度和政治智慧。狄仁傑的這一段經歷,充滿了曲折與坎坷,但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以公正無私的態度處理政務,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朝廷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