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章 悲劇收場的長孫無忌(3)

主要影響

長孫無忌在唐朝法律體系的構建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他主持修定《唐律疏議》方面。這部法典不僅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成就,更創造性地在每個律條之後附上詳細的註疏,開創了“疏在律後,律以疏存”的獨特模式,成為中國法制史上的立法典範。

《唐律疏議》體現了“先存百姓”的指導思想以及“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其立法精神寬厚平和,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透過這一法典,唐朝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且公平合理的法律制度,為兩百多年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不僅促進了唐初封建經濟的迅速恢復與發展,還對後世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包括宋代的《宋刑統》、明代的《大明律》以及清代的《大清律例》,均從中汲取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長孫無忌主持編纂的《唐律疏議》不僅僅是一部法律文字,更是中國古代法治文明的重要象徵,它所體現的人文關懷與公正原則,至今仍被人們所稱頌和學習。

人物總評

長孫無忌歷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為貴戚,權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盡智盡力,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貢獻。

歷代評價

長孫無忌作為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其一生充滿了複雜性和爭議。以下是歷史上不同人物對長孫無忌評價整理:

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高度評價長孫無忌,稱他聰明且具備軍事謀略,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和心腹,助其廓清天下,建立帝業。李世民讚賞長孫無忌不僅在開國之初便立下赫赫戰功,更是在治理國家時展現了非凡的智慧與忠誠。他讚揚長孫無忌善於避嫌、應對迅速,認為即使放在古代也無人能出其右;然而,李世民也指出長孫無忌並不擅長統領軍隊作戰。李世民曾這樣說過:“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相比之下,吳王李恪對長孫無忌的態度則截然相反,指責他濫用權力,陷害良善,並預言他的家族將因天譴而滅亡。

許敬宗對他的評價很矛盾,一方面承認長孫無忌的智謀和威望,另一方面卻將他比作歷史上的奸雄,如王莽和司馬懿,暗示他對權力的追求已經超越了道德界限。

呂溫和劉昫的褒貶不一,前者盛讚長孫無忌為周公般的匡扶者,強調他在安定社稷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時表達了對其不幸遭遇的惋惜。後者雖肯定了長孫無忌早期的政治成就,但對他在後期處理廢后等問題上的表現提出了嚴厲批評,認為這是導致他最終悲劇性結局的原因之一。

宋祁對於長孫無忌的評價較為中肯、客觀,既肯定了他與褚遂良等人在貞觀年間對政局穩定的作用,也指出了高宗時期由於君主昏聵而導致的政治錯誤。宋祁還特別提到如果長孫無忌沒有參與迫害江夏王李道宗和吳王李恪,那麼他的品德可能會更加完美。

曾鞏則從整體上肯定了長孫無忌作為一代名臣的地位,列舉了他在房玄齡和杜如晦時期的諸多同僚,顯示了當時朝廷人才濟濟的局面。

張唐英認為長孫無忌是冤屈的,但也懷疑這可能是對他先前行為的一種報應。範祖禹則批評了長孫無忌在接受高宗賞賜時不加拒絕的行為,認為大臣應當以義正君,而不是被利益所迷惑。

張燧和丁耀亢分別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探討了長孫無忌在吳王恪案中的角色以及他最終命運背後的因果關係。他們認為,長孫無忌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不幸,也是歷史規律的一部分,提醒後人要謹慎行事,以防類似的悲劇重演。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對長孫無忌有著極為嚴厲的評價,他認為一些無知之人或許會因為長孫無忌在穩定嫡嗣方面的作用而對其讚譽有加,但實際上,長孫無忌卻是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