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重視並鼓勵直言進諫的行為,願意接受批評意見來改進自己的統治方式,體現了他作為明君的胸懷與智慧。
歷史評價
劉禹錫:
“繼體三才理,承顏九族親。禹功留海內,殷歷付天倫。調露曲常在,秋風詞尚新。本支方百代,先讓棣華春。月落宮車動,風悽儀仗閒。路唯瞻鳳翣,人尚想龍顏。御宇方無事,乘雲遂不還。聖情悲望處,沉日下西山。享國十五載,昇天千萬年。龍鑣仙路遠,騎吹禮容全。日下初陵外,人悲舊劍前。周南有遺老,掩淚望秦川。”
劉禹錫透過這首悼詩深情緬懷了文宗,讚美他繼承了天地人三才之理,以仁愛之心對待家族成員,其政績惠及百姓,如大禹治水般功績卓著。並歌頌了文宗時期的文藝繁榮,音樂和詩歌至今仍被傳頌,並表達了對文宗離開的深切悲痛。
劉昫《舊唐書》:“昭獻皇帝恭儉儒雅,出於自然,承父兄奢弊之餘,當閽寺撓權之際,而能以治易亂,代危為安。大和之初,可謂明矣。初,帝在藩時,喜讀《貞觀政要》,每見太宗孜孜政道,有意於茲。。。”
劉昫在《舊唐書》中高度評價了文宗的個人品德與治國理念,稱其恭儉儒雅、出於自然,能夠在穆宗、敬宗兩朝奢靡弊政之後整頓局面,使國家由亂轉治。劉昫指出,文宗深受唐太宗治國理念的影響,立志效仿,但因缺乏實際政治手腕,特別是在應對宦官專權問題上未能找到有效解決辦法,最終導致“甘露之變”的失敗,幾乎使國家陷入危機。劉昫認為文宗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雖有治國理想但缺乏實際能力。
歐陽修《新唐書》:“文宗恭儉儒雅,出於天惟,嘗讀太宗《政要》,慨然恭之。及即位,銳意於治,每延英對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唐制,天子以隻日視朝,乃命輟朝、放朝皆用雙日。凡除吏必召見訪問,親察其能否。故太和之初,政事修飭,號為清明。。。”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進一步強調了文宗的高尚品德和天生的儒雅氣質,以及他對唐太宗治國理念的崇敬和銳意改革的決心。歐陽修描述了文宗勤勉治國的形象,經常長時間與大臣討論國事,並試圖透過實際行動如懲處參與弒君的宦官陳弘志來伸張正義。然而,歐陽修也指出文宗性格仁慈但決策不夠果斷,在應對宦官專權問題上未能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導致“甘露之變”中忠臣被害,成為文宗的一大遺憾。
呂思勉:1“文宗性恭儉儒雅,出於自然,每延英對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其勤政如此。而其儉德尤為難及。且欲建立制度,率百官以儉樸,以挽奢侈之風,亦可謂難能矣。然不能除去宦官,以振紀綱,則終亦徒善、徒法而已。”2“文宗無過,所擢用諸臣,亦莫非公忠體國,起孤寒,有大志,感激主知,思以身任天下之重者。。。”
呂思勉指出,文宗天性恭謹、簡樸且儒雅,這些美德皆出自本心。他在延英殿接見宰相時,常常討論至深夜,展現了對政務的勤奮態度。尤其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節儉之德,不僅自身實踐,還透過建立制度來引領百官提倡儉樸之風,以遏制當時社會上的奢侈風氣。
但文宗未能清除宦官勢力使得朝廷紀律難以徹底整頓,成為其執政的一大遺憾。關於除宦官之志與選才策略,呂思勉認為順宗和文宗都意圖剷除宦官勢力,並願意提拔出身低微的新進人才。順宗倚重東宮時期的舊部,彼此瞭解深厚;而文宗則臨時提拔新人,這種做法在當時更為困難,但也顯示了他獨具慧眼和大膽革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