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和十二年(817年),官軍討伐淮西已經四年,仍未取得勝利,“度支供餉,不勝其弊,諸將玩寇相視,未有成功”,這讓唐憲宗李純深感憂慮。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勞損軍力、耗費財賦為由,意圖勸皇帝罷兵。這時候裴度回應說:“臣請求親自前往督戰。”
次日,在延英殿再次討論此事。待李逢吉等離開後,憲宗對裴度說:“卿真能替朕出巡嗎?”裴度匍匐流淚道:“臣與此賊誓不兩立!”憲宗深受感動,隨後任命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蔡州刺史,並擔任彰義軍節度使及申、光、蔡州觀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八月初,裴度出發前往淮西,唐憲宗李純親自為他送行。裴度抵達前線後,便成為了督軍統帥,並選擇郾城作為指揮所。當時,各道軍隊中都有宦官監軍,影響了主將的指揮權,“勝則(宦官)先使獻捷,不利則陵挫百端”。裴度當即奏請免除監軍,使得諸將能夠不受拘束地專掌軍事,這樣作戰更為有效。裴度治軍嚴謹,“軍法嚴肅,號令畫一”,使得官軍接連取得勝利。
十月十四日,唐州和鄧州節度使李愬親自率領三千人為中軍,命李佑、李憲領牙隊三千人作為前鋒,李進誠率三千人作為後軍,趁著風雪向東行軍,直奔吳元濟的營壘蔡州。儘管路上風雪極大,甚至刮裂了旌旗,但李愬仍冒雪日夜兼程,於十五日四鼓時分突襲到了蔡州城下,城頭守軍竟無人察覺。於是官軍迅速攻下了蔡州。吳元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跪地請降,之後被押往了長安,並於十一月斬首。至此,淮西長達三十多年的割據狀態被徹底解除。
7.進討李師道
朝廷對淮西的用兵,使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感到了威脅。於是採取了表面上聲援助官軍討伐吳元濟,實際上暗中支援吳元濟的兩面派手法,企圖藉此鞏固自己的地位。平定淮西之後,唐憲宗指揮的削藩,形勢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朝廷逐漸佔據了優勢。面對這一局勢,李師道深感恐懼,最初他還表示願意獻地歸順朝廷,並以長子入京師為質子,但最終李師道還是選擇了舉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憲宗調遣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諸鎮前往討伐李師道。在大兵壓境的壓力下,淄青軍內部的矛盾激化,都知兵馬使劉悟最終除掉了李師道,於是,淄、青、江三州之地迅速被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軍節度使韓弘入朝,並兩次貢獻大量絹帛、金銀和馬匹,請求留在京師。憲宗任命韓弘為司徒兼中書令,另以吏部尚書張弘靖充任宣武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因討伐李師道有功,憲宗封他為侍中。為了向皇帝表示忠心,田弘正讓他的兄弟子侄都到朝廷任職。以上充分說明了唐憲宗李純在削弱藩鎮勢力、加強朝廷集權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唐憲宗的為政舉措
政治清明
1.任用賢能,削弱藩鎮
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先後任用了一批年輕有為、忠讜有才幹且力主削藩、反對宦官干預軍政的宰相。這些賢臣包括裴垍、李絳等,他們堅決主張削弱地方藩鎮勢力,維護中央權威。透過這一系列人事安排,憲宗成功平息了多次藩鎮叛亂,使得“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繁榮景象。
2.鼓勵直言進諫
唐憲宗周圍還聚集了一批極言直諫、維護政治清明的大臣。例如,翰林學士、左拾遺白居易反對宦官吐突承璀掛帥出征,主張國家征戰應責成將帥;東臺御史元稹糾劾不法行為,與中使抗爭;刑部侍郎韓愈則諫止憲宗迎佛骨佞佛。這些大臣的存在,不僅增強了君臣之間的信任,也為朝廷帶來了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有助於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經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