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章 才女到女皇:武則天是如何改寫歷史的(下)

淳風的建議,未再追究此事。到了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二年,李君羨的家屬入朝申冤。

武則天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女主武王”的預言主角,於是追復了李君羨的官爵,並以禮改葬,彰顯了一種歷史的輪迴與正義的迴歸。這段傳說不僅為武則天的統治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中國對於天象、相術以及預言的重視,同時也展示了武則天如何巧妙地處理歷史遺留問題,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李世民離開之後,當時還是才人的武則天被送往了感業寺削髮為尼,遠離了宮廷的繁華與紛爭。然而,在寂靜的寺廟裡,她的思緒常常飄回到過去,特別是與太子李治之間的那份特殊情感。在那段孤寂的日子裡,武則天寫下了動人心絃的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此詩不僅表達了她對往昔愛情的深切懷念,也成為了她內心世界的一個真實寫照。

夫妻永恆的結合

武則天與李治的關係超越了普通的夫妻之情,他們更是政治上的緊密夥伴。即使歲月流轉,武則天對李治的感情依舊深厚。當高宗離世後,武則天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撰寫了祭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逝去伴侶的無盡哀思和敬意。她堅持自己走後要與李治合葬,這不僅是出於對丈夫的深情厚誼,也是為了見證兩人共同走過的風雨歷程。

因此,二人的陵墓是按照合葬墓的標準精心設計建造而成,也象徵著這對歷史情侶永恆的結合。這首情詩與那篇祭文,一前一後,見證了武則天對李治從初遇到相伴一生的情感變遷,體現了她作為女性內心深處的柔情與堅韌。

武則天真容考究

關於武則天的容貌,歷史文獻中留有一些描述。據《舊唐書》記載,她的女兒太平公主繼承了母親的外貌特徵,表現為體態豐滿、額頭方正、面頰寬闊,這符合唐代的審美標準,由此推測武則天應該也有類似的容貌特點。此外,武則天在年長稱帝之時,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外表狀態,大概是因為駐顏有術,會塗脂抹粉,即便與年輕的子孫們站在一起,也難以看出她的年紀。

不過對於武則天的真實面容,後世缺乏直接且可信的影象資料作為參考。現存的一些影象和雕塑作品,如《歷代古人像贊》中的畫像,可能因成書較晚及作者的態度而帶有偏見;《唐後行從圖》的真實性也存在爭議;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雖然有傳說是依據武則天的形象雕刻,但這一說法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援;至於四川廣元皇澤寺內的武則天塑像,儘管可能是基於某種原型創作,但由於原件已損毀,修復後的版本難以準確反映武則天的真實面貌。因此,後世只能透過文字記錄去想象這位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的容貌,而對於其真實樣子的具體瞭解,則受限於史料的侷限性。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與提拔

狄仁傑與武則天之間的合作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君臣關係的典範,展現了明君與賢臣相互成就的可能性。武則天對狄仁傑的才能極為賞識,從他擔任小官時便逐步予以提拔,直至擢升為宰相。狄仁傑以其公正無私、廉潔奉公和卓越的斷案能力贏得了“神探”的美譽,成為朝野上下敬重的賢臣。武則天深知狄仁傑的價值,給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援,使他得以施展非凡的政治智慧。

在武則天的支援下,狄仁傑不僅促進了政治清明,還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始終保持著正直的人格,即便面對複雜的政治環境,也能堅持原則,不畏權貴,維護正義。例如,在討論修建巨大佛像的計劃時,狄仁傑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反對意見,指出這樣的專案將耗費過多資源,不利於國家和百姓的生活。武則天虛心聽取了他的建議,顯示了她對狄仁傑的高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