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章 唐憲宗李純:奮發有為的皇帝(上)

籍,並任命淮南節度使王鍔統率諸道兵馬為招討處置使,集結宣武、義寧、武昌等軍力,加上淮南、宣歙的軍隊從宣州出發,江西軍從信州出發,浙東軍從杭州出發,多路兵馬共討李錡。

隨著官軍逐漸的逼近,鎮海軍內部出現了分化。兵馬使張子良等人這時候倒戈,率部攻入鎮海軍治所京口(今江蘇鎮江),活捉了李錡。隨後,李錡被押往長安,並在街市上被腰斬。朝廷還將已沒收的李錡家產全部賜給了浙西的百姓,用以抵充當年的租賦。

3.討成德

元和四年(809年),成德軍節度使王士真逝世後,其子王承宗繼位。唐憲宗聞訊後,便計劃派人接替王承宗,若王氏不從則準備派兵去征討。他這樣做也是革除河朔諸鎮世襲的弊端。然而,宰相們認為河北諸鎮的問題由來已久,各鎮勢力盤根錯節,勸皇帝不要輕舉妄動。但宦官吐突承璀為了爭取權力,利用王承宗進攻德州(今山東陵縣)一事,說服了憲宗下令進行征討。

誰知戰事進展的不順利,朝廷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久攻不下。此時的王承宗也感到了資源緊張,於是提出願意向朝廷繳納貢賦、以接受朝廷派遣官吏作為妥協條件。面對這種情況,唐憲宗見繼續征討無力取勝,便以此為臺階,正式任命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並撤回了征討部隊。

在淮西之亂平定前後,唐憲宗準備再次對成德鎮採取行動。這次王承宗主動表示了悔過自新,並遣送質子到長安,交割兩州版圖作為謝罪條件。憲宗接受了這些條件,避免了新的軍事衝突。

王承宗去世以後,軍中推戴其弟王承元為留後。王承元不願繼承兄長的職位,主動請求朝廷更換節度使,並因此被授予義成軍節度使之職。這一系列事件展示了憲宗在處理藩鎮問題上的策略調整,以及部分藩鎮將領對中央權威的重新認可。

4.定義武

元和二年(807年)十月,義武軍節度使張茂昭入朝,請求擔任朝中的閒散官職,並希望由朝廷另派他人接任節度使一職。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河朔地區的藩鎮割據嚴重,不僅斷絕了對朝廷的貢賦,還形成了父去子繼的局面。然而,張茂昭卻與眾不同,請求舉家遷往京城,歸附中央。

面對河北各藩鎮交相派來的使者勸阻,張茂昭堅持己見,不予理會。起初,唐憲宗並沒有同意張茂昭的要求。但在張茂昭連續上表了幾次之後,憲宗最終在元和五年(810年)十月任命左庶子任迪簡為行軍司馬,前往替代張茂昭的職位。

張茂昭入朝後,受到了憲宗皇帝的厚待,被任命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並授予河中節度使之職。這一舉動不僅彰顯了李純對張茂昭忠誠的認可,也體現了他對主動歸順中央的地方勢力的支援。

5.收魏博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懷諫被任命為副大使,負責軍務。然而,田懷諫年僅十一歲,無法有效掌控軍隊,軍政事務實際上由家僮蔣士則等人決定。

唐憲宗與宰相商議如何處理魏博事務,他計劃任命左龍武大將軍薛平為鄭滑節度使,以加強對魏博的控制。李吉甫建議出兵討伐田懷諫,這一提議得到了憲宗皇帝的支援;但另一位宰相李絳則持不同意見。李絳認為,田懷諫年紀尚幼,肯定無法穩定局勢,因此朝廷無需採再取軍事行動,而應當厲兵秣馬,“坐待魏博之自歸”。他主張一旦魏博內部發生動亂,對勝利者給予爵祿獎勵,以促使各鎮主動歸順,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唐憲宗聽取了李絳的意見,沒有出兵。

不久後,魏博軍內果然發生了譁變,士兵們擁戴田興(即田弘正)取代了田懷諫。田興主動率領魏博六州之地歸順朝廷。十月,憲宗接到魏博監軍的報告後,立即任命田興為魏博節度使。十一月,他又派遣知制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