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將軍,此計斷不可行。”一個副將站起來反對道。
“平將軍,此計怎會不可行呢?你是懷疑將士們的戰力,還是膽小不敢應戰?”李景隆微怒道,自從當成平賊大功臣之後,他最見不得有人跟他唱反調,這不是拆他的臺嗎。
“此時天寒地凍,冰雪封山,大軍不宜輕出,況且糧草還未備齊,輕率發兵北上,真怕有變。”姓平的將軍皺眉道。
“正是因為此時天寒地凍,韃靼料定我軍不敢出兵,定不會防備,本帥親率精兵突襲,出其不意定能大獲全勝。”李景隆還是堅持己見,不過下面的部將都在交頭接耳,沒有熱烈響應。
這些部將不同於借父蔭一步登天的李景隆,他們多是久經戰陣,靠一刀一槍的軍功才爬到將領的位置上的,可以說,他們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而真正見識過戰爭的殘酷的人,是輕易不冒險的。
而李景隆的計劃就是一個極其冒險的計劃,他打算趁隆冬之機,帶二十萬大軍,分兵從北平和大寧兩地輕戚突擊,一路分進合擊,橫掃位於燕山以北的蒙古韃靼部。
雖然北元早已在藍玉的北伐下覆滅,黃金家族風光不再,蒙古各部再次四分五裂。不過,蒙古人卻是天生的戰士,他們整體戰鬥力比明軍強,這是公認的事實,而李景隆卻罔顧這個事實,計劃用二十萬精兵去橫掃人家,這不是紙上談兵嗎?
這些部將雖然都很想奮勇殺敵立功,但是不想就此英勇,所以他們都不支援主帥的計劃。而那個姓平的將軍叫平安,曾經隨軍討伐過蒙古,他的意見就是等,等軍馬糧草都備齊了,來春雪化之後再出兵穩紮穩打。
這種求穩的打法,眾將都是認可的。不過,他們說的不算數,李大將軍是個認死理的人,他不再會眾將的意見,“力排眾議”,下令道:“北平和大寧兩地,各挑出十萬精騎,帶足一個月的口糧,五日內出師北伐。”
第035章 臨戰
北方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萬磊深受其害,作為驛丞,他必須做好接待過路軍隊的工作,一天最少要接待四五撥過路的軍隊,光是準備茶水,就夠人忙活的了,要不是有燃油灶,恐怕燒去的柴火都得一大屋子。
最慘的還是附近的小百姓,他們要被徵發來修路運糧,自古以來,國家收稅,老百姓交稅,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謂譜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水之濱莫非王臣,小百姓除了要交田稅人頭稅之外,還要服徭役。
徭役,說白了就是苦力稅,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權利可以不享受,義務絕對跑不掉。修河堤、給驛站當差、整修道路,這些都是小百姓應盡的義務。至於一年出幾次役,那就是官老爺說了算,一紙公文下來,讓你幹你就得沒命地幹,當然,這是白乾。
而作為新定之地,北平一帶的百姓受兵災之苦,早就苦不堪言了,現在又要擔起修路運糧的重役,民怨難免。特別是聽說趙里長搞區別對待,有的人不出役,而有的人要多出役,趙莊附近的百姓多有怨言。
好在萬磊早有所料,友情借款五兩給趙鴻儒作為救急資金。這五兩銀子看起來不多,不過真能填住百姓的嘴。按照一兩銀子兩百斤米的時價,五兩銀子就能換回一千斤,趙里長下轄一百來戶人,每戶每天發一斤,就夠發十天。
所謂拿人手軟吃人嘴短,見趙里長拿出了實惠,鄉民們的怨言也就止了。不過比起財源廣進的萬磊,趙鴻儒的油品生意卻一愁莫展。倒不是生產力和銷路出了問題,而是有油也不敢拉出去賣。
為何?因為附近丘八雲集,這些傢伙可不是什麼人民的子弟兵,他們藉著各種理由,四處設關卡,看到什麼東西好就徵用什麼,不但不給錢,連欠條都不給一張,跟明搶沒啥兩樣。百姓稍有不從還會被毒打一通,甚至打上通敵的罪名,直接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