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章 白衣山人李泌(3)

致身宰輔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因此在唐肅宗和唐代宗兩朝多次堅決辭去宰相之位,並最終遠離了朝堂,長期隱居於衡山。涇原兵變後,唐德宗避難於梁州(今陝西漢中),緊急下詔徵召李泌至梁州行宮,授予他左散騎常侍之職,並命他每日在中書省值班,以便隨時等候召見應對。李泌因此殊榮而受到朝野的廣泛關注。貞元元年(785年)七月,陝虢(今河南陝縣、靈寶一帶)都知兵馬使達奚抱暉毒殺節度使張勸,擅自代領軍務,並邀求朝廷授予旌節,同時密召李懷光部將達奚小俊為援。面對危急局勢,德宗命李泌出任陝虢都防禦水陸運使。

李泌請求單騎前往處理,德宗初有疑慮,但最終同意。李泌先會見陝州進奏官及在京城的將吏,欺騙他們說:“皇上因陝虢饑荒,命我擔任運使,督運江淮米糧以賑濟災民。陝州行營設在夏縣,如果達奚抱暉可用,就讓他統軍;若他有功,就讓他出任節度使。”以此策略來麻痺達奚抱暉。同月十七日,德宗加封李泌為陝虢觀察使。李泌抵達陝州行營後,巧妙地讓達奚抱暉自行帶領家人逃亡。李泌辭行時,德宗曾草擬一份參與叛亂的七十五人名單交給他,命他誅殺。李泌遣走達奚抱暉後,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他必須誅殺叛亂者。李泌不得已,只將兵馬使林滔等五人械送京城。達奚小俊領兵入境,聽聞李泌已入陝,只得撤軍。陝虢之地因此得以安定。李泌又鑿山開闢車道至三門,以便於軍糧運輸。因這一系列勞績,他被加官檢校禮部尚書。

貞元三年(787年),參與防秋的淮西門槍兵馬使吳法超率步騎四千從鄜州(今陝西富縣)叛逃。渾瑊派部將阻攔未果。唐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發兵攔阻,不得讓淮西軍渡河。李泌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軍至靈寶,但淮西軍已渡過黃河列陣。李泌於是令靈寶供給他們糧食,淮西軍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軍在陝州城西宿營,李泌不再向他們供給糧食,而派部將率精兵埋伏於太原倉隘道。一日後,淮西軍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齊發,淮西軍大敗。殘軍從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將燕子楚率軍四百至長水(今河南洛寧西)。唐英岸多次追敗叛軍,吳法超等至長水,被燕子楚伏擊。

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李泌的執政時間雖短,但在任內卻做了許多意義重大的事,從而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李泌對內政的處理,外交的策略,軍事的部署,財經的籌劃,都做到了安和的績效。他勤修內政,充裕軍政費用。保全功臣李晟、馬燧,以調和將相。外結回紇、大食,達成“貞元之盟”,從而遏制吐蕃以安定邊陲。李泌常有與德宗政見不同之處,反覆申辯上奏達十五次之多。唐德宗曾對他說:“朕要和你約法在先,因你歷年來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當權,就記恨報仇,如對你有恩的,朕會代你還報。”

李泌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害臣的李輔國、元載他們,都已經離開了。過去與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顯達了。其餘的也都零落消亡了。臣實在沒什麼恩怨可報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說,臣可與陛下有所約言嗎?”

德宗就說:“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李泌便進言,希望德宗不要殘害功臣,認為“李晟、馬燧有大功於國,聞有讒言之者。陛下萬一害之,則宿衛之士,方鎮之臣,無不憤怒反厭,恐中外之變復生也。陛下誠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則天下永無事矣。”德宗聽了認為很對,接受了李泌的建議。李晟、馬燧在旁聽了,當著德宗感泣而謝。太子妃蕭氏的母親郜國公主因與太子詹事李昪等有染,有人告發他們以通姦為名,為太子結交黨羽。德宗大怒,將郜國公主軟禁在宮中,並責備太子李誦,太子不知所措。

李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