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章 一代名相狄仁傑(5)

辛丑日這一記載。此外,在出土於洛陽北邙山、現藏於千唐志齋博物館的《大唐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誌銘》(即《袁公瑜墓誌》)中,明確記載有“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合葬於洛陽縣之北邙山”之語。這兩點發現,皆與狄仁傑去世於“久視元年九月辛丑”的傳統記載存在衝突。

依據《舊唐書·狄仁傑傳》的記載,狄仁傑在其離世之年,曾力諫武則天,堅決反對她提出“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錢”以建造大像的提議。但在《舊唐書·李嶠傳》與《舊唐書·張廷珪傳》中,卻將武則天建造大像之事記在了長安四年。基於這一史料差異,部分學者經過深入分析後提出,狄仁傑的去世時間或許應當被認定為長安四年,即公元705年。這一觀點,為我們重新審視狄仁傑的生平與歷史地位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考。

文學形象

在文學的廣闊天地裡,狄仁傑的形象熠熠生輝,尤其是在清朝的公案小說《狄公案》中,這本書原名是《武則天四大奇案》,又被稱為《狄梁公全傳》或《狄梁公四大奇案》。這部作品以狄仁傑的傳奇經歷為線索,生動描繪了他任昌平縣令時,憑藉睿智與公正,平反冤假錯案;以及他升任宰相後,以雷霆手段整肅朝綱的壯麗篇章。狄仁傑的形象在這部小說中得以深刻塑造,成為一個集智慧、勇氣與正義於一身的傳奇人物,深受讀者喜愛與敬仰。

此外,荷蘭的漢學家高羅佩也深受狄仁傑故事的魅力所吸引,他巧妙地將東西方文化元素融合,創作出了引人入勝的長篇推理小說《大唐狄公案》。在這部作品中,高羅佩不僅展現了狄仁傑作為偵探的非凡才能,更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唐朝社會的風貌與人文情懷,使得狄仁傑的文學形象更加豐富多彩,跨越國界,贏得了全球讀者的喜愛與讚譽。高羅佩的這部作品,無疑為狄仁傑的文學形象增添了新的維度,讓這位古代名臣的魅力得以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