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販子一拍即合。大清朝在嘉慶、道光兩朝,就此陷入鴉片屢禁不止流毒天下,白銀大量外流,國庫空虛的困擾之中。
林則徐禁菸(1)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可歌可泣、不屈不撓之抗爭史的開端。但是實際上,這個事件的歷史氣氛並不是那麼悲壯,而是初看上去有些滑稽,仔細品味則是一種深深的悲哀。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大清朝完成了禁菸,也迎來了一場戰爭。
道光皇帝一定沒有想到,太平無事的大清朝轉眼之間就陷入了一場戰爭。一場成為中國歷史巨大分水嶺的戰爭:戰爭之前,中國還處於古代社會;戰爭之後,中國將被迫邁進近代社會的門檻。事情最初源自鴻臚寺卿黃爵滋的一個奏摺。公元1838年6月2日,以“遇事敢言”而聞名,因此受到道光帝青睞的黃爵滋,給道光帝上了一道要求嚴禁鴉片的奏摺,其主要意思是認為從前的禁菸沒有成效,是因為方法不當,所以導致鴉片流毒不止,禍害天下。黃爵滋分析道,從前的禁菸方法總是強調在海關海防和查禁菸館上做文章,希望透過海關海防的嚴加管理禁止鴉片進口,透過查禁菸館阻止人民吸食鴉片。他經過調查思考之後,認為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二:一是官場腐敗,海關和負責查禁菸館的官員大都收受鴉片販子的賄賂,不能認真查禁;二是大清朝海岸線太長,“沿海萬里”,在海岸線的任何一個地點沿海居民為了賺取蠅頭小利,都會幫助鴉片販子搬運鴉片入境,實在是防不勝防。於是他提出一個新辦法:把重點轉移到對國內癮君子的懲治上來。具體內容是限令一年戒菸,一年之後若再有吸食鴉片者,殺無赦。鴉片問題其實是大清朝的一個老問題了,幾次出臺政策也沒有徹底解決,所以道光帝這次很是謹慎,並沒有對黃爵滋的奏摺立刻作出決策,而是把黃的奏摺發放到各省督撫處,讓大家詳細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討論的結果是,絕大部分督撫都不同意黃的看法。首先大家都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查禁海口;其次也不同意對吸食鴉片者判處死刑。當時的大清朝官場高層,都以揣測皇帝心思為己任,在道光帝本人態度不明的情況下,為什麼各個督撫的意見竟會如此一致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利益一致。奏摺裡各個督撫反駁黃的理由各自不一,但是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都沒有說出他們的真心話,他們真正反對黃的理由實際上都是為他們的共同利益所考慮的:首先大清朝的海關在當時實際上只有廣東一省,若是仍沿用前法,重點抓查禁海口,控制鴉片的販運和銷售,則只有廣東一省的地方官員需要為鴉片問題操心,其他各省官員大可樂得逍遙,置身事外,偶爾抓幾個過境的鴉片販子還可以邀功,抓不到皇帝也不會怪罪到自己頭上;但如果採用了黃的提議,禁止人民吸食鴉片,則包括內地各省的地方官員們就都有罪受了,所有人的工作量都要加大不說,萬一一年之後自己地方上的百姓還有吸食鴉片的,就是失職的罪過。根據大清律法,即使官員調任別處,若發現在原任地有失職行為,仍得追究官員責任。這可是大大不妙。所以各地官員幾乎異口同聲地反對把禁菸從海關嚴查變成國內司法活動。
有一件事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無論是在黃爵滋的奏摺中,還是在各地督撫應道光帝之命所上的奏摺中,都沒有提到英國人對此將採取什麼態度以及大清朝對於英國人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大清朝的袞袞諸公,是把查禁鴉片當成一個內政問題來看待的,他們都沒有認識到,英國人的阻撓才是禁菸的終極障礙。這一點在今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但是當時的確就是這樣的情形,而且仔細分析也不難理解:天朝出了鴉片問題,雖然是外夷作祟,但是外夷只不過是貪圖小利,想從大清朝佔點便宜而已,過去大清朝一直沒認真對待過這個問題,以至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