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長者請佛講經時,用金磚鋪地,所以後來改名叫布金寺。”
“我們這寺往前一望,就是舍衛國,那時給孤獨長者就住在舍衛國。”
“我們這荒山原本是長者的只園,因此得名給孤布金寺。”
“寺後邊還有隻園的基址。近幾年,每逢大雨,還能淋出些金銀珠子,有緣的人偶爾能撿到。”
唐僧聽後,感嘆不已。
“此話不虛果然是真!”
又問道:
“剛進寶山,見山門下兩廊有許多騾馬車擔的行商,為什麼在此歇宿?”
眾僧說:
“我們這座山叫做百腳山。”
“先前倒是太平,近來因為天氣變化,不知怎麼的,生出幾個蜈蚣精,常在路邊傷人。”
“雖然不至於喪命,實際上人們不敢走。”
“山下有一座關,叫做雞鳴關,只有到雞鳴的時候,才敢過去。”
“那些客人因為到得晚了,只怕不方便,暫且借我們這荒山住一宿,等雞鳴後就走。”
三藏說:
“我們也等雞鳴後走吧。”
師徒們正說著,又見端上齋飯來,和唐僧等人吃完。
此時上弦月皎潔,三藏與行者在月下散步,又看見一個道人來報告:
“我們老師爺要見見大唐人物。”
三藏急忙轉身,看見一個老和尚,手持竹杖,向前行禮說:
“這位就是從大唐來的師父?”
三藏還禮說:
“不敢。”
老僧稱讚不停。
於是問:
“師父高齡?”
三藏說:
“虛度四十五歲了,敢問老院主高壽?”
老僧笑道:
“比師父您痴長一個花甲。”
行者說:
“今年是一百零五歲了,你看我有多少年紀?”
老僧說:
“師家容貌古樸,神情清朗,何況月夜眼花,一時看不出來。”
聊了一會兒,又向後廊走去。
唐僧問:
“剛才說的給孤園基址,究竟在哪裡?”
老僧回答:
“後門外就是。”
於是趕緊叫人開門,只見一塊空地,還有些碎石壘成的牆腳。
唐僧合掌嘆息道:
“憶昔檀那須達多,曾將金寶濟貧痾。
只園千古留名在,長者何方伴覺羅?”
~~~~
回憶往昔施主須達多,曾經用金銀財寶救濟貧困的病人。
只園永遠留名於世,這位長者如今在何處陪伴佛陀?
他們一邊賞月,一邊緩緩前行,走到後門外,又在臺上坐了一會兒。
忽然聽到有啼哭的聲音,唐僧靜心細聽,哭的是思念父母、不知苦痛的言語。
他心中感觸,不禁落淚,回頭問眾僧:
“是什麼人在哪裡悲切?”
老僧見問,便讓眾僧先回去準備茶水,等無人時才向唐僧和孫悟空下拜。
唐僧扶起他,問道:
“老院主,為何行此大禮?”
老僧說:
“弟子年過百歲,略通人事。”
“每每在禪靜之時,也曾見過幾番奇異景象。”
“像老爺師徒這樣的,弟子略知一二,與常人不同。”
“至於這悲切之事,若非這位師家,恐怕無法明辨。”
孫悟空問:
“你且說是什麼事?”
老僧道:
“去年今日,弟子正在靜修時,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