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東嶽長生帝,形似文昌開化君。
頭戴一頂沖天冠,腰繫一條碧玉腰帶;
身穿一件繡有飛龍舞鳳圖案的赭黃色長袍;
腳踏一雙雲頭繡口的無憂履;
手中握著一柄列鬥羅星白玉珪。
他的面容如同東嶽長生大帝般威嚴,形態宛若文昌開化君般端莊肅穆。
三藏見狀,大驚失色,連忙起身,彎腰施禮,厲聲問道:
“是那一朝的陛下駕臨此地?請上座!”
說著用手去攙扶,卻撲了個空。
回頭一看,仍是那個人站在原地。
長老便問道:
“陛下,您是何朝何代的皇帝?”
“哪一國的君主?”
“莫非是因為國土不安、讒臣作亂,才半夜逃亡至此?”
“有何冤屈,請說與我聽。”
那人聽罷,淚水順著面頰滾落下來,開口嘆道:
“師父啊,我的家就在正西方向,離此不過四十里之遙。”
“那邊有一座城池,正是我興建國基之處。”
三藏道:
“那城叫什麼名字?”
那人回答:
“不瞞師父說,我當年建立家邦,將國號改為烏雞國。”
三藏又問:
“陛下如此倉皇,為何事至此?”
那人答道:
“師父啊,五年前,我國天降大旱,草木不生,百姓餓死無數,民生凋敝,慘不忍睹。”
三藏聽後,不由點頭嘆息道:
“陛下啊,古人有云:‘國正天心順。’恐怕是您未能仁愛撫民,才引得天災人禍。”
“如果國中遭遇旱災,您為何不開啟倉庫賑濟百姓,悔改前非、行善積德?”
“將冤屈者放出獄中,恢復他們的公道。”
“如此一來,天心自會感動,雨順風調,國泰民安。”
那人嘆息道:
“師父,我國倉庫早已空虛,錢糧斷絕。”
“文武百官停了俸祿,連我自己也只能粗茶淡飯,已無葷腥。”
“我效仿古時大禹治水,與百姓同甘共苦,沐浴齋戒,日夜焚香祈禱,足足三年,然而河流枯竭,井水乾涸,毫無轉機。”
“就在國家危難之際,忽有一個從鍾南山來的全真道士來到我朝。”
“他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
“起初,他先見了我朝文武大臣,隨後覲見於我。”
“當即被請上壇施法祈雨,果然靈驗!”
“只聽令牌一響,頃刻間大雨滂沱。”
“我原以為三尺雨水已足夠,他卻說久旱需大雨方能解困,於是又多降了二寸。”
“見他如此信守承諾,我甚為感激,當即與他結為八拜之交,以兄弟相稱。”
三藏道:
“陛下,這可是萬千之喜事啊!”
那人卻苦笑道:
“師父,喜從何來?”
三藏道:
“既然那全真有如此本領,若需要雨水,可讓他祈雨;若需要錢財,可讓他點金。”
“有這樣的人輔佐,國家還有何不足?”
“為何您反而離開城池,來此訴冤?”
那人長嘆一聲,說道:
“師父,我與他朝夕相處,共同生活了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