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追求美好生活,關注生活中的種種細節,致力於打造良好的棲息起居環境以實現養生的過程中。
我們會發現,所有的關注都不如關注自己來得更為關鍵。
這裡所說的關注自己,不僅僅是關注身體,更重要的是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本人以及關注自己的“神”。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會感到迷茫,就像前面提到過的,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就如同一個獨立的“小宇宙”,有著神奇而複雜的執行機制。
我們以生活中常見的手機為例,手機在我們生活中似乎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它真的是必須時刻都要玩的嗎?
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當手機亮起資訊提示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地被分心去檢視。
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表象,但背後的核心內在,則是我們潛意識裡認為這個資訊比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更重要。
其實,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如同這般,有表象也有內裡,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那麼,如何才能找回自己的心呢?
這裡有兩個思路可供參考。
第一個思路是透過細緻的自我觀察來關注自己。
從上課到下課,從上班到下班,從做一件事的開始到結束,我們可以拿出小本本,拿上筆,記錄下每小時甚至每分鐘自己在做什麼。
選擇特定長度的時間段作為單元,進行詳細記錄。
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能夠清晰地瞭解自己的時間都花費在了哪裡,從而知道自己的心在哪些事情上有所停留。
然而,僅僅記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有勇氣去直面自己所記錄的內容,去看看自己的真實面目。
往往不用七天,可能僅僅兩天的記錄和反思,我們就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有更清晰的認識,進而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第二個思路是透過對事情的逐步剖析和自我發問來深入瞭解自己。
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不要輕易放過,而是要把它當作一次與自我對話的寶貴機會去深入研究。
比如,以上課玩手機這件事為例,我們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會在上課的時候忍不住玩手機。
如果答案是因為無聊,那麼我們就要進一步思考,“無聊”這個理由到底算不算是一個合理的、正義的理由呢?
這個問題可以先暫時保留思考,然後基於此繼續追問下去。
我們可以連續問五個問題,並且要把答案寫得越明確、越清晰越好,這樣就越容易將心找回來。
如果在追問的過程中,問題出現了迴圈,答案又回到了之前的問題上,那就需要跳出這個迴圈,問自己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迴圈。
例如,“為什麼無聊?因為做的事情沒有意義。為什麼不去找有意義的事?因為在上課。為什麼不聽課?因為這個課沒有意義。”
陷入這樣的迴圈,大機率是由於懶惰等原因。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就會發現即使是上課這樣的場景,也可以有不同的收穫。
如果覺得聲音具有干擾性,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鍛鍊自己專注力,或者進行健身的好機會。
什麼健身可以原地不動,小幅度進行呢?
當然,如果能靜下心來,長時間安靜地坐著,這也可以是一個調心的好時機。
歸根結底,透過這樣不斷地自我發問和深入批判,我們能夠克服懶惰等不良習慣,讓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甚至我們還可以相互之間進行批評和詢問,比如問對方“為什麼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