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章 美食何入

單從顏色看判斷食物的性質還是很容易的。

然而要是把食物的味道以及涼熱性質都考慮進去,就會有更詳細且全面的認知。

不同味道和涼熱性質的食物對人體的影響各不相同。

有些食物在常溫下食用,人體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比如有的會使人發汗,有的則會讓人感覺胃涼。

例如,辛辣溫熱的食物,可能會促使人體發汗。

因為它們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夠加速血液迴圈,使身體產生溫熱感,進而透過汗液的分泌來調節體溫。

而一些寒涼的食物,食用後可能會讓人感覺胃涼。

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會對胃部產生一定的影響,使胃部的氣血執行相對減緩,給人帶來寒涼的感覺。

其實我們上次探討的陰陽學說的分類也考慮過這種情況。

現在我們將其進一步完善,區分食物是入哪裡。

具體可以區分食物所入的臟腑及其表裡器官,如看這個食物是入心還是入小腸。

入心的食物可能具有滋養心臟、調節心神的作用。

入小腸的食物或許對小腸的消化吸收等功能有一定的影響。

是入肝還是入膽。

入肝的食物可能有助於肝臟的疏洩和藏血功能。

入膽的食物可能與膽汁的分泌和排洩相關。

是入脾還是入胃。

脾主運化,入脾的食物有利於脾臟對營養物質的運化和輸布。

胃主受納腐熟,入胃的食物則對胃部的消化功能起著重要作用。

是入肺還是入大腸。

入肺的食物可能對肺部的呼吸功能、氣血執行以及津液代謝有調節作用。

入大腸的食物可能影響大腸的傳導糟粕功能。

亦或是入腎還是入膀胱。

腎為先天之本,入腎的食物可能對腎臟的藏精、主水等功能有滋養和調節作用。

入膀胱的食物可能與膀胱的氣化功能相關,對尿液的生成和排洩有一定影響。

這裡前面所說的都是人體的臟腑,屬“內”,後面的則是與之相關聯的器官,屬“外”。

此二者,互為表裡,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它們在生理上相互聯絡、相互協調,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

例如,當臟腑功能失調時,可能會影響到與之表裡的器官的正常功能,反之亦然。

瞭解這種表裡關係,有助於中醫更準確地判斷病情的根源和發展趨勢,從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同時,在日常養生中,也可以透過調節臟腑及其相關聯的表裡器官,來促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

比如,透過適當的飲食、運動和作息等方式,調理臟腑功能,進而維護整個身體的平衡與健康。

在這個顏色、味道、涼熱方面的內容,《本草綱目》有詳細介紹。

《本草綱目》作為一部醫藥學巨著,對食物的各種性質及其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闡述,為我們瞭解食物的特性和功效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透過對食物這些方面的綜合分析,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從而在飲食選擇上更加科學合理,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同時,這也有助於中醫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飲食情況和身體反應,更準確地判斷病情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藉助這些知識,根據自身的體質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促進身體健康。

在我國的山西省,存在一種獨特的麵食,其製作環境竟然是土。

製作過程頗為有趣,人們在麵條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