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說到《悟真篇》,還有《參同契》,可以去學習。
《參同契》即《周易參同契》,是道教最早系統論述煉丹術的著作,後世稱為“萬古丹經王”。
學界一般認為魏伯陽是《參同契》的撰者或主要撰者之一。
魏伯陽(約公元151-公元221年),名翱,自號雲牙子,字伯陽,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東漢煉丹術家,也是中國已知最早一位有著作傳世的煉丹家。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除了魏伯陽之外,還有徐從事、淳于叔通等其他作者參與創作。
該書的成書年代迄無定論,但一般認為其主體內容有可能完成於後漢時期,與當時流行的黃老之學和金丹道教有關。
書名裡的“參同”一詞最早見於《韓非子》,意為透過檢驗來判定理論是否與事實相符。
在《參同契》中,“參”通常被理解為“三”,即易道、黃老道與丹道;“同契”就是“相類”。
所謂“參同契”就是將易道、黃老道與丹道三家“互相契合”打通。
該書起初並未冠有“周易”二字,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真誥》中首次出現《周易參同契》一名,此後都冠上了“周易”二字。
其雖言丹道,但易理貫穿於整個煉丹體系。
全書三卷,另附“補塞遺脫”一章,約六千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及少數長短不齊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
上篇為易理與功法,中篇為具體煉丹之術,下篇(包括“補塞遺脫”)總結前人煉丹成就及注意事項等。
由於該書論述多用隱語,詞韻皆古,奧雅難通,成書後多以注本形式流傳。
也正是因此,大家學習到時候切記小心謹慎,沒有高人指點,容易走火入魔。
需要機緣!
在入門階段可以先學習《悟真篇》,透過研習《悟真篇》,可以初步瞭解道家的基本理念和修煉方法,為進一步深入探索道家文化和修煉成仙奠定基礎。
真人張伯端的《悟真篇》以簡潔而富有詩意的語言,闡述了內丹修煉的要訣和路徑,為初學者開啟了一扇窺探道家奧秘的大門。
在道家修煉的理念中,真人張伯端提出了“性命雙修”的重要觀點。
其中,“性”被認為是指人的心理層面,而“命”則代表身體。
張伯端之所以提出這一理念,是有著特定緣由的。
當時,他年邁體衰,在修煉之路上面臨諸多挑戰。
由於身體狀況不佳,他不得不選擇同時注重心理和身體的修煉,以實現整體的提升和超越。
對於身體較好的人而言,可以先著重修“命”,即透過各種方式來鍛鍊和強化身體,為更高層次的修煉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對於那些心理層面有所不足的人,則應先修“性”,致力於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狀態,培養出堅韌、平和、專注等品質。
性命雙修強調了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平衡發展。
只有在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過程中,修煉者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完善和昇華。
它並非是簡單地將身體和心理割裂開來進行單獨修煉,而是認識到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絡和相互影響。
透過性命雙修,修煉者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和境界。
在中華大地諸多與道教緊密相連的勝地之中,華山以其巍峨險峻、鍾靈毓秀而聞名,這裡曾居住著一位傳奇人物——陳摶老祖。
陳摶生活在北宋初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傳說,某一日,陳摶老祖騎著毛驢悠然前行,走著走著,睏意襲來,便進入了深沉的睡眠。
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