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的經絡系統中,有一個頗為重要的穴位叫做天宗穴。
天宗穴位於肩胛部,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大約與第四胸椎相平。
這是一個類似倒三角的部位,上部是肩胛骨上緣,下部是肩胛骨下緣。
我們要找到天宗穴,需自然垂臂,在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連線上,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就是天宗穴。
當對這個穴位進行特定刺激時,會引發一些有趣的身體反應。
比如,在該穴位上輕輕一點,人的胳膊就會立刻出現變麻的感覺。
這種麻的感覺,和我們日常生活中趴在桌上把胳膊壓得時間久了,導致胳膊睡著後出現的麻感很相似。
雖然此時胳膊依然能夠活動,但是活動起來會感覺不太順暢,有一種使不上勁的感覺。
但其實,不同功力者點穴後,效果也會有差異。
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比如像少林寺中經過專門練習、具備一定功夫的人,他們對這個穴位的點按會產生與常人不同的效果。
如果是功力相對不深的人來點這個穴位,胳膊可能會陷入較長時間的麻感狀態。
通常情況下,大約從手指頭開始慢慢活動,經過半個小時左右,胳膊的麻感差不多能逐漸恢復正常。
然而,要是遇到功力特別深厚的人被點此穴位,其身體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更為持久。
有可能會出現長達三個月都感覺胳膊有些不太自然的情況。
其實, 天宗穴被點按後通常會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
酸感如同肌肉過度勞累後的那種酸乏。
麻感像是有細小電流經過,微微刺麻。
脹感是穴位處有脹滿感,類似輕微腫脹。
痛感則因人而異,可能是輕微鈍痛或較為明顯的刺痛。
從中醫角度看,穴位受刺激後,這些感覺可能還會沿經絡傳導。
之所以這些感覺會向肩部、手臂等部位擴散,是因為天宗穴所在的小腸經與這些部位相連,會對區域性氣血執行產生影響。
這對緩解肩背疼痛、調節氣血有積極意義,但不當刺激可能帶來損傷。
在實際進行點穴操作時,有許多要點需要我們特別留意。
首先是人的身體狀態對點穴效果的影響。
如果人處於活動狀態,那麼身體的肌肉、骨骼等部位都處於動態變化中。
這時候要準確找到穴位就會變得比較困難,容易出現位置偏差,從而可能導致點穴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所以,在進行點穴相關操作(如中醫點穴治療、武術點穴應用等)時,最好在人體處於相對靜止和放鬆的狀態下進行。
這樣能更精準地定位穴位,提高點穴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避免因位置誤差而造成的各種風險。
比如無法實現治療目的、對無關部位造成意外傷害等。
其次,點穴前的準備動作也不容忽視。
有些時候,在點穴的時候需要先對穴位進行適當的按揉。
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找準穴位位置,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放鬆穴位周圍的肌肉組織,使後續的點穴刺激能夠更有效地傳達。
另外,當我們自身的手指沒有經過特殊的訓練,硬度不夠時,可以藉助一些外部工具來輔助點穴。
比如,我們可以抓一支筆,一般來說,硬度適中的筆就能夠滿足輔助點穴的需求。
在操作時,要準確地在目標穴位那個位置點一下。
位置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如果點偏了,不僅無法產生應有的效果,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其他不必要的影響。
同時,點穴的時間選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