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時,即23點至1點,此時膽經當令。
在這個時間段,養生尤為重要。
首先,應處於睡眠狀態。
從睡眠方面來說,此時應處於深度睡眠狀態。
中醫認為,“凡十一髒取決於膽”。
子時膽經氣血最旺,良好的睡眠能讓膽氣順利升發,從而更好地促進其他臟腑功能的正常執行。
若子時不睡覺,膽經不能正常排毒和修復,會影響身體健康,可能出現口苦、頭暈、面色晦暗等症狀。
進而可能影響整個身體的氣血執行。
出現這些症狀,是身體內部機能失衡的表現。
膽汁的分泌與排洩和膽經緊密相連,子時膽經未能正常工作,膽汁分泌排洩紊亂,容易反流至口腔,從而產生口苦之感。
如果出現口苦的症狀,可以適當多喝一些溫水來促進膽汁的代謝,並且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入。
中醫認為,膽經氣血不暢會阻礙清陽之氣上升。
頭部需清陽之氣滋養,子時膽經出現問題,氣血執行受阻,清陽之氣無法順利上升至頭部,大腦得不到充足氣血供應,便會引發頭暈。
對此,應透過調整作息,保證子時處於睡眠狀態。
讓膽經有足夠時間進行排毒和修復,促進氣血正常執行。
使清陽之氣順利上升至頭部,緩解頭暈症狀。
也可以在白天選擇適度的舒緩運動。
如散步、太極拳等。
促進氣血流通。
但要避免在臨近子時進行劇烈運動。
在飲食方面,多吃一些有助於調理氣血的食物。
如紅棗、桂圓、山藥等。
同時減少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身體負擔。
高油脂食物會加重膽汁分泌和排洩的負擔。
還可以考慮採用中醫的方法進行調理。
艾灸膽經上的穴位可以有效地促進膽經氣血暢通。
比如陽陵泉穴,它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艾灸陽陵泉穴能夠起到疏肝利膽、舒筋活絡的作用。
當膽經氣血不暢時,艾灸此穴位可以幫助調節膽經的氣血執行,緩解因膽經問題引起的不適症狀。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枕骨下,兩條大筋外側凹陷處。
艾灸風池穴可以疏風清熱、通利官竅。
對於因膽經氣血不暢導致的頭暈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同時,風池穴還能改善頭部的血液迴圈,為大腦提供充足的氣血供應。
在進行艾灸時,要注意選擇質量好的艾條,避免過度燙傷面板。
可以將艾條點燃後,在距離穴位 2 到 3 厘米的地方進行溫和灸。
每次艾灸 15 到 20 分鐘左右。
每週可進行 2 到 3 次。
但如果對艾灸不熟悉或者有特定的健康問題,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
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調理氣血的中藥方劑。
再者,面色晦暗也是常見症狀之一。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經絡相互關聯。
膽經氣血不順暢,會影響氣血執行和新陳代謝。
面部肌膚得不到良好的氣血濡養,血液迴圈受影響,毒素無法及時排出,堆積在面板下,導致面色晦暗。
要改善面色晦暗的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還是前面強調的,保證子時的充足睡眠,讓膽經能夠正常排毒和修復,促進氣血執行。
其次,透過合理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來調節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