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正身處高地,右軍大營已在視線之內。
衛尉軍的左右兩軍實為其精銳之師,無論是軍侯還是普通士兵,都是經過嚴格篩選而出。
衛尉軍與長城軍常被拿來做比較,前者乃始皇帝直轄的親軍,而後者駐守河套之地,抵抗匈奴侵襲,同樣威名遠播大秦。
即便秦軍內部嚴禁自相殘殺,儘管兩軍內心彼此不服,卻也無法分出真正的勝負。畢竟皆為秦軍,何必非要爭個高下?
每個士兵心中都堅信自己所屬部隊的實力絕不遜色於對方。
蒙喜心中湧起一陣激動,兩軍終將迎來對決,遺憾的是雙方兵力懸殊過大。
“諸位勇士,今日我們將與衛尉右軍相遇,你們可有畏懼之意?”蒙喜大聲詢問。
“何為畏懼?”一士兵回應道。
蒙喜聞言欣喜,“好!立即展示我們的大旗!”
隨著蒙喜一聲令下,一面旗幟被高高舉起,在風中獵獵作響。
旗幟矗立在風中,上面只有一個簡潔明瞭的“蒙”字。
旗幟展露的同時,風彷彿有了聲音和形態,百名騎士昂首挺胸,目光炯炯,猶如匯聚了千萬人的氣勢!
即便今日面臨生死抉擇,
亦要奮勇向前,破釜沉舟!
大秦搜捕方士,此事與煉氣士又有何干?正文卷第一百一十四章 阻擋門前,嚴陣以待的不止是蒙喜等人。
蒙喜一行的目的地,正是右軍大營。
右軍的戰鬥力明顯超過後軍,事實上,右軍可以說是除中軍之外,最為強大的一支軍隊。
在春秋戰國時期,通常設有中軍、右軍、左軍三軍編制。
當時社會風尚以右為尊,右軍地位遠超左軍,左軍多為新組建的軍隊,主要負責後勤保障和戰場清掃工作。
三軍之稱源於此,諸侯最多隻能設立三軍,這是周禮的規定。
直到周朝末年,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競相擴軍,自此三軍擴充為五軍,分為前後左右及中央五部分。
前軍和後軍相當於二線部隊,前軍負責開路破障,後軍負責後方補給運輸。
唯有左右兩軍是真正的精銳甲士集結,特別是右軍,儘管人數較少,但單兵戰鬥力甚至可能超過中軍。
因為右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首戰用我”的精銳之師。
能夠統帥這樣一支至關重要的軍隊,右軍的騎都尉自然非尋常之輩。
坐鎮右軍大營的是一位名叫韓越的騎都尉,他以勇猛著稱,曾隨大庶長李信攻打楚國。李信因楚昌平君叛變事件導致後勤供應斷裂,退路被切斷,無奈之下只得依靠作為偏師的蒙武提供給養,穩定陣腳。
當時楚國大將項燕窮追不捨,李信軍深陷楚地沼澤,行進緩慢,每日都處於惶恐不安之中。
關鍵時刻,時任二五百主(即千夫長)的韓越臨危受命,隨都尉率領自己的部下在壽山一帶阻擊楚軍。
楚軍士氣高漲,而秦軍士氣低落。都尉原本計劃透過挑戰來延緩楚軍的步伐,提振士氣,不料甫一交鋒就被楚國猛將、項燕之子項梁斬殺。
值得一提的是,項梁正是後世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叔父,由於項羽父親早逝,項梁肩負起養育和教導項羽的重任。
能夠培養出一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項梁自身的勇武顯然也非同凡響。項燕反擊李信軍時,作為先鋒率先衝入秦軍大營,斬殺六名都尉的正是此人。
算上在壽山被斬殺的這位都尉,項燕在此
始皇帝尤為青睞那些早早歸附秦國的六國衰微貴族,因其修養深厚,並且與秦國內固有的大貴族間矛盾重重。
在主營中央的大帳之內,韓越正身著鎧甲,端坐在一張形似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