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情況是,海戰方面,中國海軍被法國遠東艦隊重創(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南洋、廣東兩支水師也遭受了損失,北洋水師又被牽制在朝鮮),臺灣的基隆、澎湖等地被法軍佔據;陸路戰場,中國方面雖然有鎮南關大捷,戰場形勢變得對中國有利,但僅僅是“有利”而已,情形並不象好多人想的那樣樂觀,似乎老將馮子材能夠一舉南下,將法軍全部驅逐出越南!
事實上,法軍從鎮南關後退近百里後,迅速在郎甲地區完成了新的集結,總兵力達25000人,又得到近12000人的越南軍隊的支援,而當時清軍可用於南下追擊的總兵力不會超過15000人,無論兵力和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如果戰線南移,補給也將會發生嚴重的困難。
所以,李鴻章那時的“乘勝求和”的舉動也就很好理解了。
中法戰爭的結束,使中國又失去了一個屬國越南,並被迫開放雲南,法國人是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但平心而論,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外交格局來綜合考量,很難說“停戰”就是“賣國”,對當時軍力極弱的中國來說,面對如此險惡的戰爭形勢,能做到不賠款,可能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光緒十一年(1885年),法國與大清朝廷締結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取得對越南的“保護權”及在中國西南諸省通商和修築鐵路權。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又和清廷補充簽訂了《中法續議界務商務專條》,取得將越南鐵路延伸修入中國境內的修築權。
這就是滇越鐵路的由來。法國人要把鐵路修到雲南從一開始就遭到了雲南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雲南各界人士堅持了數年反對法國修建滇越鐵路的鬥爭,但法國人為了能夠得到雲南豐富的礦產資源,依然堅持要把這根“大吸血管”插進雲南!
面對雲南人民的反對,法國人援引《中法條約》向清廷進行了多次抗議,並以斷絕對中國的造船工業和海軍的援助,以及出兵雲南相威脅
精彩無限
(二百八十八)恐怕有麻煩了
李鴻章擔心中國的“戰列艦自制”計劃“胎死腹中”,忍痛做了退讓,但要求法國修築滇越鐵路時避開人煙稠密的地區,“免生事端”,法國人答應了,向中國方面保證選擇在人煙稀少的山區修築。
但訊息傳到了雲南,雲南各界人民依然堅決反對,並進行了多方抵制,現在,滇越鐵路在越南境內的“越段”已經開工了,而在中國境內的“滇段”,卻還遙遙無期。
為了抵抗法國對雲南的殖民侵略,雲南人民進行了可以說艱苦卓絕的抗爭。
雲南地廣人稀,物產豐富,西方列強對這裡垂涎欲滴已經很久了。
法國在雲南修築鐵路,將不可避免的會役使當地的各族人民,孫綱能想象到這會給雲南各族人民帶來什麼樣的苦難。
雲南人民拒絕法國人在自己的家園修築鐵路,防止國家財富遭到侵略者的掠奪,採取的行動是愛國和正義的。
可目前的情況是,中國海軍等於還在接受法國人幫助,如果此時因為滇越鐵路的問題,和法國刀兵相見,中國真的就能有把握象戰勝日本一樣,戰勝西歐列強之一的法國嗎?
以現在中國的軍力看,中國海軍強於陸軍,有可能取勝,雲南廣西等省的陸軍,恐怕就不行了。
眼下的中國這處在這樣一種情況,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廣大民眾和傳統計程車大夫們義憤填膺,堅決反對做任何形式的讓步,而少部分精英人士看到國家實力間的差距。不主張同西方列強硬碰硬,卻又不能不面對被斥為“賣國賊”地壓力。
好多人都看到了由此帶來的危險,但卻無能為力。
一面是暴怒的民眾,一面是兇惡的列強。@@首@@發@
當二者的矛盾最終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