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園”事件讓路易心力交瘁,結束了與馬刺的比賽後,尼克斯連夜離開了聖安東尼奧,返回紐約。
路易回到家裡,心裡就像有什麼堵著一樣,他想找個人聊天,所以隨便翻了翻電話簿,然後看見了·瓊斯的名字。
他打了過去,並告知對方尼克斯目前面臨的問題,想知道他有什麼看法。
當路易聽到建議他把威爾遜和尤因換成伯德和托馬斯,他想直接把電話掛掉。
這不是說屁話嗎?要能換的話,誰會換伯德這個馬上要退役的,和托馬斯那個抱腿之王?
肯定單拿尤因換桑普森啊。
然後,否認自己在開玩笑。
按他的意思,只有把人換成伯德和托馬斯才可破此局。
路易原本還以為對方在拿自己尋開心。
過了一會兒,他明白了。
不是真的要他把威爾遜和尤因換成伯德和托馬斯。
他的意思是,除了伯德和托馬斯,聯盟中的其他球星在一起取得成功後,很難和睦相處。
就算是伯德和托馬斯,都不是絕對的和睦。
“所以你對他們做了什麼?為什麼他們可以在一起共事十年,卻從沒鬧出過大矛盾?”
聞言,笑得可開心了。
對他來說,這件事太有趣了。一直以來,他都認為自己沾了路易的光。路易在1983年接手凱爾特人時,揚言要把這支球隊變成它應有的樣子。
路易說到做到,把凱爾特人變成一支完美的球隊。
路易曾經認為,完美球隊是職業籃球裡的曇花,它只能在短期內一現,然後因現實枯萎。
歷史上只有兩支長長久久的完美球隊。
那就是拉塞爾時代的凱爾特人和1984-1988的凱爾特人。
為什麼都是凱爾特人,這是路易眼中的謎題。
就算是對他來說,要把所謂的凱爾特人的神秘感解釋清楚,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或許這支球隊的靈魂深處,真的存在一種讓人共鳴的力量,它可以壓制人心中自私自利的一面。
可是在眼中,這支球隊是路易一手創造出來的。
他接管之後,所做的事情,無非有三點。
扶正桑普森,放縱伯德,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托馬斯。
伯德的確是偉大的白人希望,但他不是j博士和悲劇師那種天生巨星,他不習慣處於鎂光燈下。
等媒體們認識到這個事實之後,對於伯德,他們只有敬重,而不再奉若神明。
因為這個人肉眼可見地有瑕疵。
這就去掉了凱爾特人內部最大的一個隱患——媒體無休無止地對伯德吹吹捧捧從而無視其他球員,尤其是黑人球員的貢獻。
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答案是桑普森。
拉里傳奇清冷而不近人情,唯一先生卻是個場上的無解球員和場下的道德楷模,面對媒體也不像伯德那樣不自在,他還是個黑人球員,托馬斯對此沒有意見。
桑普森是聯盟公認的內線霸主,由他來享有至高榮耀,那是理所當然的。
伯德失去了部分鎂光燈,桑普森獲得了無盡聲譽,托馬斯得到了什麼?
答案是全隊的尊重。
伯德是老大,桑普森是門面,而托馬斯是領袖。
他才是那個不斷以身作則,激勵隊友,關鍵時刻站出來終結比賽,在1988年幾乎靠一條腿把尼克斯干掉的孤膽英雄。
曾經探索過托馬斯為此而戰的動力。
保持這種狀態,除了贏之外,他得不到多少名利。
媒體和球迷都更喜歡桑普森,即使球員都覺得托馬斯是聯盟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