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尚未來得及正式接管警備防務部隊時。呂宋人就越過了北方的邊境線對齋浦渡和塞爾姆斯。齋浦渡的警備防務部隊只進行了短暫而無效的抵抗就潰散了。
承擔對齋浦渡襲擊任務的是呂宋王家第四兵團,一個在呂宋王國國內資格頗老戰績彪炳的快速兵團,利用南方矮種馬組建了相當運輸車地這個兵團雖然在效率上還無法和大唐的快速反應師團相比。但是相較於原來的情形已經是大為改觀,至少在這一戰中呂宋第四兵團充分展現了他們地戰鬥力,靈活快掛的奔襲能力,強悍的打擊能力,雖然警備防務部隊憑藉地利進行了抵抗,但是呂宋人有備而來,很快就攻陷了並不險峻堅固的城牆,而警備部隊在實戰中暴露出來的心理素質脆弱缺陷也使得軍隊無法在進行抵抗。齋浦渡可以說是在一夜之間便告陷落。
但是對塞爾姆斯的攻擊行動卻出人意料的遇到了麻煩,當呂宋第七兵團的攻擊靠鋒抵達塞爾姆斯城郊時。正趕上剛剛從城內移駐城外地兩萬旁遮新軍。而旁遮新軍也在事先得到了呂宋軍已經越境而入的警報,所以面對這種襲擊並沒有太大意外,雙方几乎沒有言語便在塞爾姆斯城外五里地處地平原上展開了一場混戰。
呂宋人雖然利用南方矮種馬進行了運輸方式上地改革,但是他們卻無法用這種矮種馬進行騎兵武裝,耐力不錯,但是負重能力上的不足,使得這種矮種馬只能用於運輸而無法承擔騎兵的眾人、這一直是呂宋軍方高層的隱痛。也是呂宋軍的最大軟肋,好在中大陸地區除了印德安國是以大平原為主外,其餘地區大多時平原、丘陵和山地混雜地帶,騎兵使用頻率並不高,效果也並不明顯,所以在這一點呂宋人還勉強能夠接受。
在塞爾姆斯城郊的混戰也就演變成一場步兵大戰,三萬呂宋步兵對兩萬旁遮新軍步兵。排成整齊步兵方陣的旁遮新軍步兵頑強的抵擋住了呂宋軍次第展開地攻勢、至少在郝幾波攻勢靜,旁遮新軍捍衛了旁遮新軍的名譽,呂宋軍顯然也沒有料到他們從來看不起的印德安人居然能有這樣一直陣容整齊表現不俗的軍隊,成楔形攻擊波的呂宋軍在插入了旁遮新軍厚實的步兵方陣中遭遇了堅決的阻擋,旁遮新軍計程車兵們在軍官們“為了榮謄”的口號激勵下爆發出了非同尋常的激情,寸土不讓,半步不退,旁遮新軍的堅韌讓呂宋人吃足了苦頭。
專門為旁遮新軍士兵們設計的符合旁遮人使用習慣的彎月刀也在這種貼身近戰中發揮了巨大威力。這種彎月刀既不同於印德安戰士原來使用的圓月彎刀,那種刀刃身較短,雖然孤線優美,但是在其正的戰場搏殺中並不適用,也不同於唐軍步兵使用的長刀朴刀、飄刀,印德安人更習慣使用帶一定弧度的刀具,所以結合民族習慣和戰鬥實用效果,當時的西疆科技司專門開發設計了這種符合印德安人使用的彎月刀,結合了兩方面的需要,也贏得了旁遮新軍戰士們的一致誇讚。
彎月刀在這種密親行近戰中能夠更好的發樣威力,它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挑、撩、割、剁,對於中大陸以刀為武器的輕裝步兵為主的步兵戰極為實用,但是在面對東大陸和西大陸步兵中以長槍長矛為主的重甲步兵卻是會遇到重創,所以在裝備這種武器時,科技司也向當時軍務署提交了這方面的意見。
不過旁遮新軍在第一次與呂宋人的步兵戰中卻是發揮了長處,這種輕甲步兵之間的對抗除了考校士兵計程車氣、訓練、經驗,也要比試士兵的裝備,在士氣和裝備上佔據了一定上風的旁遮新軍在訓練和經驗上去卻是遠不如呂宋軍,當戰事轉為白熱化狀態之後,原本甚至一度佔據了上風的旁遮新軍優勢漸漸喪失了,呂宋軍不僅僅在數量上超過旁遮新軍,而且最重耍的是他們的經驗和勇氣,面對戰友死亡倒下,飽經殺戮的呂宋軍士兵並沒有多少感觸,太多的經歷讓他們對於這種事情見慣不驚,他們明白只有殺死敵人才能確保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