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傳下來的《百家姓》,據準確的撰寫年代是北宋時期,而歷史上張獻忠殺四川是明朝崇幀16年;張獻忠殺四川殺得雞犬不留,在四川民間幾乎是家喻戶曉,其間是附會了許多神秘和傳說的。明崇幀17年以後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湖北開始向四川地區移民,而以湖北麻城縣孝感鄉來川的最多。你只要到川中各地走一走,便可聽到這一類的傳說。三百多年過去了,在四川各地沿繼下來的移民不斷地尋根問祖,追尋祖先的工作仍孜孜不倦,這源於中國現今老百姓真正的豐衣足食之後祥和安康,無戰爭之虞的閒庭信步。值得欣慰的是,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後,農民從土地中獲得了自由,過去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景像完全被今天陽光的氣息替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進軍的勢頭越來越不可阻擋,中國特別是四川農村舉辦清明會的越來越樂此不疲。族人將深藏在瓦罐裡的宗族族譜捧出來,這些族譜一筆一筆敘寫本族人的歷史。到了每年的清明節,這一本本浸漬了老前輩良苦用心的族譜就展現在族人面前,大家便在三呼九叩中尋找自自已的名字。而後,無論來自城市或是鄉村的本族人便聚在一起擺開了流水席。席間,杯盤碗盞叮噹作響,水酒晃盪中照耀出國泰民安的幸福時光。青山綠水中說得最多的還是那是那句話:“我們都是一家人呢!今天不認識說不定在路上還打起來呢!‘”於是清明會中那種透著族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清明會也在一種富足與美滿中徐徐拉開了帷幕,漸漸地展現出了中國人的善良。重慶未直轄之前,轄九區十二縣,其中巴縣是離重慶最近的銅罐山區陶家鄉僅50公里。陶家鄉座落在山青水秀的大山之巔,數百年以來這裡依然是白牆黑瓦,黃舊的木門每日總是依依呀呀。陶家鄉的人姓陶的幾乎沒有。也沒有人考證過為啥叫陶家鄉不得而知,其間有多少年的歷史,從何而來沒有人感興趣。真正對這段歷史淵源想尋根的是陶家鄉的大戶人家,廖姓。廖氏門宗在陶家鄉曾在陶家鄉最偏遠的院落,擺下三天三夜的流水席,創下歷史紀錄。清明會這日,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廖姓家族,都可入席就座,凡與陶家鄉廖氏門宗有一絲瓜葛的廖姓人家都在席上大碗酒大碗肉。這一天陶家鄉供銷社的生意格外地好。自廖姓人家開創了清明之風后,陶家鄉的唐氏也大擺流水席。其實,唐氏在陶家鄉屬小姓,談不上流水席,而是請了唐氏人家的幾個長輩聚在一起,喝了酒而已。不過,有一本《唐氏起源序》也許能夠考證一些歷史說法,本人曾專程去四川各地考察過唐氏起源的源頭。《唐氏起源序》的說法最早還是起源於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還有一點特別說明的是一個叫懶趕場的地方。1992年4月,本人在四川江津平等火車站過了長江,沿途往上走就離合江縣不遠的是鵝公丘,這個地方現在仍是唐氏家族從湖北來川的見證。屋裡的的土牆上掛著兩幅前清時期的照片,男的戴的是瓜皮帽,從右手係扣的前襟布,女主人是晚清婦女的著連襟衣釦上繫著一方小小的手帕。晚飯後,主人拿出一枚清代印章,碩大的四個字:胡清和印。印章是檀香木刻制的,握在手上沉旬甸的。胡清和印四個字刻得方正正。這夜,窗外的櫻桃樹淅淅漓漓地搖著雨聲。屋裡,一間雕花龍鳳床,安臥在泥土地上紋絲不動。湖廣填四川是附會了很多傳奇色彩和故事的。就餘瞭解的一本《唐氏起源序》,也是這一族的唐氏祖先入川后,給與了後人很多期望和想像。事實上,胡家瓦房位於四川巴縣石板鄉,真正的地名叫高坎子,就是湖廣填四川最早的先民。唐家瓦房藏在小橋流水處近三百年幾乎無人知曉。傳說這一族唐氏進川是五兄弟,一人懷抱一個銅鑄的菩薩,插佔為旗。這當中需說明的是,銅罐山區與重慶城區的距離中間有一座大山,連綿數十里,從長江邊延伸乃至阻隔了陶家鄉與外界的交往。這一條山的隔離,事實正是造唐氏一族在大山裡繁衍的最有力的佐證。至今天仍可在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