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都沒有用。

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效率。什麼是比較良好的資源配置方式呢?就是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方式,從長期來看是比較好的。歐洲的金融體系是以商業銀行為主的,不是以資本市場為主的,所以它不能對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支援。中國不可能學歐洲,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條件,我們落後了幾百年,我們必須有競爭力。

經濟轉型的難點和焦點

下一輪經濟轉型的焦點是什麼呢?一個是可再生資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再一個就是幹細胞。如果說幹細胞能獲得比較大的突破的話,我們某一個器官壞了就可以換掉。幹細胞成功的話,人類預計的壽命是120歲。這是比較好的事情,但是也可能帶來麻煩,因為大部分人只准備了活到80多歲的錢。所以還是要發展資本市場,還是要投資理財。但是即使這兩個大家覺得比較有希望的產業也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要是想判斷具體哪個企業能夠勝出,更是像閉著眼睛擲骰子一樣,猜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中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最大的難點就在於不知道往哪裡轉,那怎麼辦?應該把這個選擇權更多地交給市場。

我覺得轉型的難點是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計算機,我們上大學用計算機的時候,還要交機票,計算機在那個時代還是非常稀罕的東西。那時我們就下了決心中國一定要發展計算機,什麼時候我們中國能夠製造計算機了,我們就是高科技國家。20年之後的今天,聯想併購了IBM;但計算機 成為夕陽產業。今天,我們經常到全國各地調研,發現很多地方在辦科技園區,有些地方一門心思在搞軟體園區,這讓我有些擔心,產業的轉換是非常快的。可能20年以後,當我們的軟體公司終於趕上微軟的時候,可能軟體也已經是夕陽產業了,事實上微軟已經悄悄地開始轉型了。產業的預測是非常困難的,怎麼辦?把選擇權交給市場,發展強大的資本市場,讓它幫你篩選。

第二個例子也是我的親身體會。我以前是學物理的,去美國時要學生物,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我們都看過一本書,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它對21世紀有很多預言,其中的一個預言說21世紀是生物世紀,我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就義無反顧地轉學了生物。但是幾年之後,我發現,生物世紀沒有來臨,什麼時候來臨呢?沒有人知道。1995年,我下決心轉行,向我的生物物理學導師辭行。導師跟我說,如果你不走,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生物物理學家。我問他我們的研究離應用有多遠,他說,少說一點兒要50年,多說一點兒是100年,我說那算了,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全世界還有2/3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我要學一些這輩子就能用得上的。他問我,你要去學什麼?我說要去學經濟學。其實,那個時候我意識到,對一個國家來說,經濟體系最重要。後來學了經濟,才知道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才知道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經濟轉型成功與否取決於四個因素,科技人才、創業精神、資本以及前三者的結合機制。科技人才我們有,我們在美國留學過的體會更深,一門考試,只要沾點數理化的邊兒,第一名往往就是中國人,如果班裡實在沒有中國人了,就是印度人。前兩年看到一本《自然》雜誌,裡面有十幾篇論文,大概10篇的第一作者是中國人。2007年我隨團中央的一個代表團訪美,美國國務院派了一個助手陪同,幫著聯絡各界人士,協調訪問事宜,的確是很辛苦的活兒。有一天,這位年輕的助手在酒店大堂突然放聲大哭,原來是心力交瘁崩潰了,我們大家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她勸回來。團中央每年跟團的處長事後告訴我,不能全怪行程安排的工作太累,這位助手有她自身的原因,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