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不見其誠而發,每發而不當;行為不失其德性之本者,方能平安長久。《淮南子》曰:〃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發,禍由己生。聖人不求譽,不闢誹,正身直行,眾邪自息。〃

【漫談】萬物順應自然而各自形成的天性為德,而遵道保德乃為萬物立身之本。能保持這種立身之本者,可謂是不失其所,而不失其所者,可以平安久長。例如,昆蟲為逃避捕食者的注意,常常將自身偽裝成一種非生命物質,而那些對於鳥來說味道不好的昆蟲,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具備了非常漂亮的警戒色,以防被偶然抓住。科學家貝茨還發現了另一種模仿,一種可食的昆蟲,模仿了另一種不可食昆蟲的形態。自然選擇是解釋這些昆蟲具有特異性顏色的最合理觀點。因為昆蟲不能控制它們翅的顏色,而自然選擇肯定會照顧那些偶然以這種方式發生變化從而得以保護的個體:它們會生活的更長久,繁衍更多的後代,基因的遺傳最終使整個物種都具有了這種保護色。

人類天性的形成,也有類似的狀況。例如,老子所謂人性中的〃慈〃,也就是利他性,也可謂是協作性,同樣也是透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因為自然選擇的競爭與祛除,增強了人對於協作鬥爭的依賴,那些彼此合作的人通常能夠更成功地生存下去,協作成了人群生存繁衍的驅動力,基因遺傳從而使這種性格與生物進化聯絡了起來。這樣,人類就強化了這種天性,並將其成為了進化的必然結果。所以,人性中利他行為,也就是〃慈〃的存在,並不違背自然法則,而是自然法則在推動生命某一種成分的發展中決定了我們人類的這種天性。

死而不亡者壽。

【漫談】《春秋·左傳》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謂三不朽。〃故而,人能樹立崇高的道德規範,成為人們普遍的學習榜樣,以至能夠改進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那將是不朽的精神的價值。王弼說:〃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範應元說:〃其形雖死,其神不亡,如此者,方為壽也。〃

【漫談】我們死後可以遺留給後代的東西有兩種:基因和文明。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存在的,我們與生俱來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基因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但我們在這個方面的功績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懷。你的兒女,甚至你的孫子或孫女可能和你相象,也許在臉部特徵方面,在音樂才能方面,在頭髮的顏色方面等等。但每過一代,你傳給後代的基因要減少一半。這樣下去,不消多久,它們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小,直至達到無足輕重的程度。我們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基因集體遲早要消亡。

但如果你能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如果你有一個精闢的見解或作了一個曲子,發明了一個火花塞,寫了一首詩,所有這些都能完整無損地流傳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庫裡全部分解後,這些東西仍能長久存在,永不湮滅。蘇格拉底在今天的世界上可能還有一兩個活著的基因,也可能早就沒有了,但蘇格拉底、哥白尼、牛頓、達爾文等人建立的文明在今天仍盛行於世,歷久而彌堅。

意譯



 能知人者可謂智慧,能自知者可謂高明。

 能戰勝別人可謂有力,能戰勝自我可謂剛強。

 知道滿足者可謂富有,自強不息者可謂有志。

 不喪失立身之本者,乃可平安長久。

 身死而精神不朽者,可謂是長壽。

 原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