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是不惜任何代價的無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與社會客觀存在的各種利益、主義、思想取得相對和諧的一種作法,是與大多數人民都能夠接受為目標的和諧一致。
蘇聯解體留給人們的最大教訓就是:處理事物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分寸。它所發生的一系列富有戲劇性的事件,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幾乎所有的挫折、錯誤和損失恰恰都和偏離了合理的分寸相聯絡。有時候是在施行尚未成熟的步驟時過分急躁;而有時候是應該施行的舉措時機已成熟時,卻又猶豫不決、慢條斯理,以致於造成遲緩延誤。古希臘人哲學家柏拉圖曾在自己學院殿堂上寫有一句箴言:最佳的行動方案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極端。這些道理,其實都包含在了老子的教訓裡:“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漫談】社會中的事物鏈就象是自然中的生物鏈,各種事物都相互依存、互有影響。社會事物的進化也同生物進化一樣,會不斷有新的最佳化事物出現,以更適應其不斷變化的社會。但這種最佳化的新事物,並不是才子或某偉大人物主觀一廂意願的主義,不是靠一紙似乎是美妙絕倫的設計藍圖加上高漲的熱情和頑強的意志就可實現的東西,它只能是在社會現實中自然而然地應運而生,並在與社會方方面面不斷磨合中逐漸改進和完善的產物。
這種最佳化事物,並沒有常人觀念意識中所謂的好與壞、先進與落後之分,它的成長曆程,就如同基因的被選擇,不是因為它在孤立狀態下的〃好〃,而是由於其與基因庫中的其他基因合作得好。好的基因應能夠和它必須與之長期共同生活於一系列個體內的其他基因和諧共存,相互補充。這就如同磨嚼植物牙齒的基因在草食物種的基因庫中是好基因,但在肉食物種的基因庫中就是不好的基因一樣。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註釋】盈:盈滿,過甚。蔽:同弊;弊端,弊病。
矯枉者,欲其直,矯之過則歸於枉。而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追求事物的和諧、平衡、適中,是既不要不及,又不要過。人們的習慣傾向往往是作得太過,而客觀規律則是盈滿則覆。有人說,每種德行都是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道,而每個極端都是一種罪惡。故〃易傳〃和《老子》都說太過是大惡。列寧也說:〃真理走過一步,即是謬誤。〃《呂氏春秋.不苟論》雲:〃冬與夏不能兩刑,草與稼不能兩成,新谷熟而陳谷虧,凡有角者無上齒,果實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無遂功,天之數也。故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先王知物不可兩大,故擇務當而處之。〃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這些話的意思都是說,只有不把事情做過份,才不會有新的弊端形成。
【漫談】有人說:或可問:假定有一物,到了極端,走向反面,〃極端〃一詞是什麼意思?任何事物的發展,是不是有一個絕對的界限,超過了它就是到了極端?在《老子》中沒有問這樣的問題,因而也沒有作出回答。但是如果真要問這樣的問題,我想老子會回答說,劃不出可以適合一切事物、一切情況這樣的絕對界限。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於他的主觀感覺和客觀環境而存在的。這就是事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老子把它們叫做〃常〃。而〃知常曰明。〃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意譯
古時善於修道者,見解精微,奧妙通達,學識高深得令人難以認知。
正因為學識高深得難以認知,所以只能勉強地把他的一些外在形象來加以描述:
小心審慎啊,如履薄冰;
警覺戒惕啊,象怕妨礙了四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