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時間張陽是天天都在被中秋詩句,以防到時候參見中秋詩會的時候出醜,他就是最近因為和李世民決定了那個坑頡利可汗,突利可汗帶領的二十萬東突厥南下寇邊大軍的計劃後,才把這個研究中秋詩句的事放了下來。
誰叫他也要隨軍前往,參加這次坑人的戰爭了。而八月十五中秋夜,他是註定了沒有機會以及時間參加中秋詩會了,那自然就不用研究了。
而前段時間的研究成果卻是實打實的保留了下來,這才一不小心的,把他研究中的一首中秋詩句在這個時候個作了出來。自然時間久不對了。
而這首詩上半寫中秋美景,下半寫自己久處邊塞,在月圓之夜不能與親人團圓的愁緒離情。字裡行間透露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自然就成了不應景之作了。
不過在現在張陽已經不是他日的吳下阿蒙了,對於這種事他是早就能夠應付自如。
“先生是的,這首詩是既不應景又不應時間,因為這首詩是我剛才觸景生情,想到了一月之後的八月十五中秋節,那個時候我已經隨軍出發去靈州了。
要是動作快的話應該是已經到了靈州了,肯定是不能回家陪著我父母過中秋節,閤家團圓了,所以有些傷感,在加上我小時候也是去過邊關的,知道邊關的辛苦,不自然的就想到了邊關的環境已以及守衛邊關的將士們,他們也肯定是不能回家和父母團圓了。
所以讓你們有所誤會,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最近我就在想著中秋節去了,總是會不自然的想到中秋節,以及過中秋節,當然中秋詩會那是少不了的。
加上我在這個感慨中,靈光一閃想到了這首詩,不自覺的就做了出來。
這才讓大家對於我這首詩的應景以及時間有所誤會,真是不好意意思。”
隨著張陽的解釋,大家也是打消了,對張陽在這個時間段,這個環境作出這樣一首詩來的疑問,畢竟就向張陽說的那樣描寫人在邊關,遇見中秋節盼團圓的詩句,也並不是一定要在那種環境和時間下才能寫出來,這種幻想加有感而發的詩句多了去。
隨著大家相信了張陽說的解釋張陽也是鬆了一口氣,當然這只是在心中送了一口氣,要是真的在現在中松這口氣,秦叔寶,尉遲敬德之類的人絕對時能夠感覺得到的,倒是後肯定又要引起其它的猜疑了,不然你張陽為啥要在這個時間點松這口氣啊!
當然張陽現在肯定也不會說出他這首詩是一百多年後的,唐代著名詩人張祜所做,就算他說了也沒人會信的,現在不要說張祜了,就連張祜他爺爺也應該是沒出身的。
這一百多年啊,可不是一百年,有可能爺孫三代都完婚晚育,到六十歲生孩子,那就打今年出身,也才一百二十年而已,可張祜要一百六十年後才出身,不可能讓他們家的兩個老爺子,在八十歲的高齡,才還能生出兒子來,這也太神話了點把。
而且張祜可謂是家世顯赫,乃是清河張氏望族的後人,字承吉,邢臺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不過張陽終於是在把大家忽悠過去之後,也不再作詩了,這一首應景想到了一月之後的事情做首詩出來還能理解,要是這接連出那麼三四首,那就是有問題了。
所以摘張陽解釋完之後,就算是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在讓張陽作一首詩,他也是堅決的不再作了,就怕作多了,沒管住,露餡了,那可就麻煩了。
不過就算是這樣,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也是對張陽另眼相看了,人才就算人才,不經意間就能做出這麼好的詩句來,果然不愧是聞名大唐的大才子!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