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孩子今天所表現出來的一切不良行為,其實都是父母關係的縮影。趁他還沒有衍生為定型的人格,趕快修正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讓愛好(興趣)成為專業或事業
案例 32
趙女士:我帶女兒去學圍棋,但她不是在棋盤上亂畫,就是把棋子散落在地上,讓圍棋課無法正常進行,最後我不得不把她領回家。但無論我怎麼罵她,她就是哭,就說不想學了。
諮詢師:您為什麼要讓她上圍棋課?
趙女士:想讓她的智力開發得更多一些,不是都說圍棋有助於人的邏輯思維嗎?而且這對她將來學數學也有好處。
諮詢師:您的這些好意,女兒能聽懂嗎?
趙女士:孩子當然不懂,但我得盡到責任。
諮詢師:如果女兒聽不懂,她能接受嗎?不接受,又怎麼配合您呢?
趙女士:那就不讓她學了嗎?將來掉隊了怎麼辦?
諮詢師:除了圍棋,您女兒就沒有別的愛好嗎?您為什麼一定要讓她在這方面深造呢?
趙女士:唉,我是個事業心很強的人,但苦於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導致學歷不是很高,現在經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我才想早一點開發孩子的智力,決不能讓她再像我一樣吃虧。
諮詢師:可她現在不正和您當年一樣在受罪嗎?
趙女士:這怎麼可能呢?
諮詢師:也許她有自己的愛好,可是因為沒有條件發展,被迫放棄,這和您當初有什麼不同呢?
趙女士:那總不能讓孩子無所事事吧?
諮詢師:興趣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它是在嬰兒期透過觀察和感受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獲得的一種認知。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它的含義就是“孩子會不加分辨地模仿父母的一切,並與自身的條件、周圍的環境相結合予以加工,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興趣是感性的,而愛好是它的深加工,已經具有理性的成分,因此它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趙女士:您是不是說,孩子的一切所謂天賦都是父母賦予的。
諮詢師:是的,只不過一般的父母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因為他們不認識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所作所為,以為自己的一切表現都是自然得來的。其實,他們也是從孩子階段過來的人。進而,他們再透過自己難以覺察的行為和思維影響著下一代。
趙女士:那麼愛好和興趣有什麼不同嗎?
諮詢師:所謂愛好者,就是孩子在父母關愛下得到的好處,是孩子因家庭之愛而產生的喜好,它的主體不是愛好本身,而是心情。它會深化到孩子內心的最深處,一生都無法磨滅——它是父母之愛的寄託,是孩子認為與自己生存直接有關的產物。所以就算受到再大的壓力,孩子也不可能從心底裡真正放棄它。同樣,如果家長一味地花很多成本讓自己的孩子上什麼特長班或興趣班,孩子喜歡還好說,如果是被迫的,他們就會把“愛好”和“被迫”畫上等號,那麼幼兒決斷便會形成“被迫從事某事”的經驗,這也會形成對生命能量的內耗。
分析
1、強迫的後果
母親的這種做法就是在讓女兒為自己當年的不良經驗負責。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思路也不符合邏輯,因為她強調的主體是條件,而不是人本身,即條件如何,所以人才要如何。在此,人成了客體,被環境制約著,然而她又在強調為孩子著想,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
其實,她並沒有考慮女兒的成長環境,她忘了女兒是另外一個人,生活條件很好,有自己開發智力的渠道。如果這位母親一味地按自己設定的方式打造女兒,那麼這個女兒也就成為另一個她——因母親(環境)的過分干涉,而不能去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