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為自己負責,個人與環境之間只是交易關係。所以在一些人看來,“80後”,包括“90後”的年輕人沒有責任感,沒有人情味,非常自我且目中無人。

讓我們把時光推移到20多年前。在一所房子裡,有一個小生命誕生了,當他呱呱墜地時,像所有的嬰兒一樣可愛、純真。當他長到兩三歲時,上了幼兒園,看到別的小朋友手中的小玩具,自己也喜歡,想拿來玩,對方不給,於是老師和父母告訴他,他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對方交換。這就是最初的交換意識,於是他了解了平等。回到家裡,他拿著小朋友的玩具對父母說,還要用自己的玩具去換新的,但此時的父母已經很累了,他們用各種方法“說服”了孩子。可他是不理解父母那個累的,他只知道,從交換中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他喜歡這種交換和分享,可自己沒有能力支配這種快樂,於是,他開始感到孤獨。

引言(2)

他希望父母和他一起玩,並同他們產生交換和分享關係,然而父母有父母的事,不可能像同齡小朋友那樣和他有相同的興趣。久而久之,他對父母徹底失望了,只要一回到家,他就不得不面對“自己一個人獨享玩具”的現狀,但他不會去問父母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他只是越來越認同現狀,他只能孤芳自賞。而當他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交換玩具時,由於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家長往往以客套的語言和情緒傳遞給他們一種資訊:這種交換是有條件的,如果沒有禮貌,不低頭來要,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因此,他們也從中學會了有條件地付出和索取,這與手足關係中的那種無條件正好相反。於是,小朋友們從小就彼此界限清晰,不會無條件付出。在同齡間,他們不用替對方負責,一切都是一對一的關係。然而在手足關係中,無論兄弟姐妹是幾個人,在遇到同一個利益時,他們都會自動地形成一個整體,或去維護家庭完整,或去分享家庭利益。在他們之間,一個蘋果可以分成幾塊來吃,但在獨生子女之間,一個蘋果往往可以換來一個梨——他們沒有機會體會“不用交換就可贏來的分享”,在他們之間,分享的前提一定是不損害自己的利益。

也因此,他們在利益方面劃分得相當明確。也就是說,“我不會給你添麻煩,你也別想佔我的便宜”。他們伴隨著這種經驗成長,而這一點在同學關係中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衝突。帶著這種經驗他們走出了校門,走入兩個非進入不可的集體:兩性關係和工作單位。

在戀愛和婚姻中,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不大可能無條件付出,這便無形中締造出婚姻的大忌。在單位,他們因缺乏“一個蘋果分幾塊”的觀念,常常被長輩、被領導視為自私的人,說他們只顧自己。他們的分享意識,完全奠定於交易之後,這便與在手足關係中長大的領導和長輩們產生差異。在長輩看來,人與人之間不必講得太清,只要做了,對方自然領情,就算不領情,作為大哥、大姐,也只當遷就了對方一次,只要他們客氣些,自己就沒有什麼損失。可是“80後”,他們從沒作過大哥、大姐,更沒有機會當弟弟、妹妹,他們不會領“無條件”的情,不會讓著別人,也體會不到別人在讓著自己。他們的觀念中沒有什麼讓不讓的,一切最好明確些。對他們而言,含蓄的表達都是在兜圈子。

可成人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有許多事是說不清或不能直說的。辦事時,也常常不可太明確。待人處事,不公平的時候居多,如果總感到自己得不到平衡,便意味著無法融於人際關係。但對失衡心態的承受能力,必須在手足關係中培養,如果面對不了,就不得不迴避交往。也因此,許多“80後”或“90後”在一個大集體裡總處於孤芳自賞的狀態,這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樣,而是源於他們實在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選擇像小時候一樣的狀態——一個人在房間裡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