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國民黨軍隊的正規戰爭上。同時,另外還有一些人存在著“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思想。“亡國論”者因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嚴重失利而情緒悲觀,認為“再戰必亡”。“速勝論”者則幻想依靠外援迅速結束戰爭。共產黨內也有人過高地估計中國的力量,過低地估計日本的力量,存在著盲目輕敵思想。這對抗戰十分不利。為了使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堅定持久抗戰必勝的信心,毛澤東於1938年5月至6月,先後發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兩篇重要軍事著作,全面闡述中共關於抗日戰爭的正確軍事路線、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毛澤東指出,中國是一個處於進步時代的大而弱的國家,而日本是一個小而強的野蠻的帝國主義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敵人佔地甚廣和戰爭的永續性發生了。但日本是小國,兵力不足,必然在其佔領區中有許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在戰役戰鬥上配合正規軍作戰,而是在外線即在敵後單獨作戰,在戰略上配合正面友軍的正規戰。並且由於共產黨堅持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加,因而游擊戰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不是戰術範圍的,而是戰略範圍的。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又科學地預見到持久戰將經歷的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毛澤東這兩篇論著從思想上、理論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對統一和提高對游擊戰爭戰略地位的認識,對全國堅持持久抗戰,對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有著極大的動員和指導作用。 在毛澤東的正確戰略思想指引下,八路軍完成在山西的戰略展開後,即向整個華北實施戰略展開。
第六部分毛澤東(3)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在延安機場
當八路軍向華北挺進時,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12日,分佈在南方8個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2月15日,毛澤東致電中共東南分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等,指出:新四軍開展游擊戰爭,“在目前最有利於發展的地區,還在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即以溧陽、溧水地區為中心向著南京、鎮江、丹陽、金壇、宜興、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必能建立根據地,擴大新四軍基地”。5月4日,毛澤東又指示新四軍軍部:“在偵察部隊出去若干天之後,主力就可準備跟進”,“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準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渡江進入江北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 根據毛澤東的戰略部署,新四軍各支隊陸續開赴華中敵後。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日軍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國民黨軍廣大官兵雖然浴血奮戰,但由於其最高當局推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因而作戰失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戰局十分危急的情況下,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正確指導下,實行全面的抗戰路線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挺進華北華中敵後,殲敵5。4萬人,繳獲各種槍1。2萬餘枝,收復大片國土,建立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晉西南、冀魯、冀魯豫、山東、蘇南、皖南、皖中、豫東等抗日根據地,開闢了廣闊的敵後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的友軍作戰,並使自己由出師時的4萬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