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5部分

主導的定武朝廷必須解決和重視的國策。如此一來,在北方滿清和吳三桂尚在的情形下,在各省殘破不堪的前提下,不想著北伐恢復故都,平定戰亂,卻想著遠征海外,這確實如黃昭所言,乃本末倒置,輕重緩急不分。

當初周士相決意遠征安南,是因為安南就在大明邊上,其國有大量的稻米可以掠奪,這些稻米能夠緩解兩廣的糧荒。並且太平軍的廣東水師可以壓制消滅安南人不多的水師力量,在其國駐紮的兵力也不需要太多,更重要的是,安南國內有大量漢人,這些漢人可以為太平軍的遠征軍提供人力物力,使得遠征軍能在安南扎住。另外,安南國內有幾方相互敵對的力量,這能讓太平軍透過縱橫手段,可以拉攏一方對付另一方,淡化安南對於“吳人”入侵的仇視。

種種手段之下,遠征軍的都督趙自強才能在安南做起太上皇。如果沒有這些有利於遠征軍的條件,或許現在的趙自強就不得不面臨當年永樂朝時明軍遇到的那幕全民皆兵,全民反抗,從而陷入安南人民的戰爭汪洋之中,最後不得不從安南的泥潭中撤走。

遠征呂宋,顯然沒有這些條件。呂宋等地的華人數量稀少,不足以讓遠征軍在那裡立足。並且西班牙人不是安南人,他沒有幾個總督相互攻伐,無法讓太平軍從中收取漁翁之利。同時,西班牙人的海軍力量也不容小窺,他們在呂宋等地殖民經營近百年,冒然遠征的結果很可能會耗時日久,甚至是有去無回的戰爭。

佔領呂宋,控制東南亞的經濟利益確是很大,但是得周士相能夠承受大量人力物力、錢糧的消耗,更得從國內大量移民,使一些關鍵地方的漢人數量足以壓制當地土人。但無論怎麼辦,遠征呂宋在眼下都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打贏這場戰爭,趕走西方人,控制東南亞海道,為中國的未來發展贏取先機固然是好事,可這卻非一年兩年就能辦到的,至少得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四十年才可以辦到。

太平軍在東南亞佔領的地方越多,需要的駐防兵力就越多。戰果越大,戰線也就越長,到時處處都要設堡派兵,處處都要防範經營,結局必然像一座突然拔地而起的高樓,卻根基不穩,樓上也是到處開縫,四處漏風。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解決國內恢復增加人口,從而可以在未來源源不斷的向海外遷去新移民,用時間讓海外真正成為中國之國土。

種種考慮之下,周士相打消了遠征呂宋的念頭,這個念頭聽起來是不錯,咬牙以自己的個人威望強行推行倒也可以一搏,但風險和代價太大。真要想做成這件事,至少也得解決了滿清和吳三桂才能著手。

周士相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活多久,他今年已經32歲,這個時代的平均壽命卻不到30歲。

也許他可能幾年之後和鄭森一樣年輕早逝,也許他會活到50歲,60歲,甚至80歲。但究竟能活多久,誰知道呢。就如在來到這個時代之前,他又何曾想過自己的將來會有這般時空奇遇。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管他去呢。

人不能好高騖遠,得腳踏實地。走一步看一步,踏踏實實的先將眼前這一步走好,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周士相選擇先解決國內,再圖謀海外,為此,他必須按住自己心頭的怒火和衝動,可西班牙人對漢人的大屠殺卻讓他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不做點什麼,他這心就好像空蕩蕩的,難受。

但做點什麼呢?

周士相陷入沉思,鄭襲和黃昭他們發現齊王突然不吭聲,都有些困惑,不明白這位年輕的王爺在想什麼。

甘輝也無從猜測,鄭軍的一些文武甚至在想是不是藩主和黃昭的話讓齊王不高興了。

“齊王,思明有個教士名叫李科羅,此人和呂宋的西班牙人總督有聯絡,若齊王欲為呂宋我國之人伸討,可使此教士向西班牙人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