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計劃,並且將率先在國有企業中實施。當國有企業展現出這一套政策的優勢後,就算再頑固的資本家也必須隨大流的改變自己的制度。不過約亨給計劃制定者定下一條底線,“不能給工人高到可以培養懶惰的福利保障制度,堅持不勞動者不得食”。畢竟約亨前世的歐洲金融危機,希臘政府福利制度破產等等一系列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社會福利太好了,人們就算不工作也能享受不錯的生活條件,而當政府面臨金融危機不得不壓縮社會福利的時候,這人就開始對抗政府,宣揚要維護“自身合理權益”了。正所謂“升米恩鬥米仇”,俾斯麥只有一句話說對了“一味的遷就會使民眾的貪慾變得永無止境。”而約亨要避免政策制定者矯枉過正導致過於寬鬆了。雖然對於此時的社會大環境來說這種可能性不高,不過還是小心為妙。
促進商品流通,擴大國內市場,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做到這裡,德國的社會矛盾會得到極大地緩解,人民更加安居樂業自然也不會造成社會動盪。但是這還不夠,對於社會民主黨,約亨和俾斯麥的態度一樣,必須要防範他們的勢力擴張。
注1:俾斯麥有著普魯士親王頭銜,因此被稱為殿下並沒有問題。而約亨只喊宰相閣下就是因為自己在爵位上並沒有優勢,德意志的皇儲也就是個親王頭銜。所以稱呼其為宰相閣下,就是利用職務稱號免得自己被俾斯麥壓制。
第67章 魯爾煤礦工人大罷工
1888年10月29日,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俄羅斯、奧斯曼和奧匈在君士坦丁堡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公約》。由於此前蘇伊士運河一直由英法兩國控制,因此該條約的簽訂目的在於保證一切國家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該運河。原本計劃中並沒有英國,不過由於此時埃及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本著反正英國人也會在1904年加入進來的想法,在約亨的建議下,腓特烈三世也十分願意對岳母的國家表示親近,德國對英國發出了加入條約的邀請。英國政府在思量過後,認為與如此多的國家持相反意見並不明智,因此也加入了進來。而英國對德國的這一舉動表示滿意,認為德國“充分展示了善意”。
作為回報,英國人承認了德國從維圖(今肯亞基翁加三角區)向北擴張,對索馬利亞南部區域的控制權,這讓從1885年開始控制索馬利亞中部並且意圖對南部進行發展的義大利很不滿。不過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都是義大利招惹不起的存在,因此,這口氣也只能忍了。
時光進入1889年,這一年剛開始,奧匈帝國就傳出噩耗,1月30日,30歲皇儲魯道夫與17歲的情。婦瑪麗男爵夫人一同殉情,帝國痛失繼承人。而魯道夫的死對皇后伊麗莎白打擊巨大,而魯道夫死前就曾傳出過其精神壓力過大的傳聞,因此伊麗莎白將兒子的死歸咎到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身上,兩人關係更加僵化。如果不是女兒瑪麗大婚在即,伊麗莎白估計會再次離開維也納。而魯道夫死後,由於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弟弟卡爾·路德維希大公已經放棄繼承權,因此他的兒子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成為皇儲。
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盯在奧匈帝國的國內動盪時,德國也鬧騰了起來。著名的德國魯爾煤礦大罷工開始了,這也是19世紀末德國最大規模的工人運動。
罷工於1889年5月4日在格耳晉基爾恆礦區開始,之後席捲了整個多特蒙特區。在罷工規模最大的時期,參加者達9萬人。煤礦工人罷工的原因是由於資本家的欺壓,工人的實際工資不斷下降:名義上的周工資仍保持在原有水平上,甚至還有所提高,但是工人卻為此付出了更長時間的勞動,每班連續工作12—16小時。罷工者的主要要求是:提高工資;將工作日縮短為8小時,包括上下井的時間在內;承認工人委員會。罷工的規模使得政府機關害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