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慘敗,使周軍出現了人才斷檔。
景和一脈幾十個侯伯就是在那時出頭的。
但不得不說,他們和太宗末年到景和初年的那些開國勳貴和二代子弟,畢竟還是有些差距。
二代子弟中,賈代善和賈代化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如賈家人才斷層一樣,幾十家開國勳貴都因為東征一役損失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武勳家族的斷層,就代表是大周軍隊的斷層。
景和勳貴,也就是矮子裡拔將軍選拔出來的一群武將。
就算趙國公田鐸,現在是大周軍中的定海神針。
但在太宗年間,他只是不起眼的以防禦著稱的將領。
並不出色。
相比賈代善這半個後輩,田鐸都是被牢牢壓制,動彈不得。
因為前明末期的慘烈歷史,所以大周從上到下對韃虜都是極為警惕和小心。
也是恨不得周軍能橫推回去。
可惜總是事與願違。
現在更是接連看到急報塘馬……
聯想到邊關情形,很多人心中不僅是焦躁,也是有些畏懼和惶恐。
大周立國前三十年,被北虜和東虜聯手圍困京城就有三次。
有一次被幾十萬虜騎困住京城達半年之久。
幸虧大周立國之初,政通人和,軍隊保持著極高的戰力,地方向心力也強。
半年時間,四處雲集了幾十萬勤王大軍。
加上京城三十萬守軍死守。
數十萬虜騎無計可施,最後被大周京營和勤王軍咬著尾巴攆出了關牆之外,虜騎也是損失慘重,此後好幾年沒有越過關牆。
就算如此,周軍損失也不小,更慘烈的就是沿途的普通百姓。
十室九空,過千個村落幾百個集鎮被焚燬一空,燒成白地。
死者遍野,幾十年後還能在溝渠中發現白骨。
還是朝廷從山東,河南陸續遷數十萬人到北方充實戶數。
這也是北方沿邊境區域大量盜匪始終剿不絕的原因之一。
眾人此時最憂心的,就是關城被破。
長城防線不是孤立的,否則一道單薄的城牆綿延萬里,怎麼擋的住?
是要沿長城要隘,設立軍鎮,修築大量的輔助防禦設施。
從容納十幾人的墩,到幾十人,上百人的臺,然後是幾百人,上千人的堡。
前明時起就是如此。
一個軍鎮幾萬人,大約有一多半是這樣的守兵。
他們只要守住自己的墩,臺,堡就行。
再上就是城,城中會有守備和參將,副將,總兵駐防。
遊擊將軍在各城之間,隨時奉命調動支援。
軍鎮的核心城池就是鎮城,也是總兵,巡撫,或是總督所在地。
精銳駐軍多半在鎮城。
除此之外,幾個重要關城也是重中之重。
喜峰口,古北口,紫荊關等。
萬人左右的虜騎入侵,最多打下一些墩或軍臺。
幾萬人左右,可能會攻克軍堡。
十萬人到二十萬人,軍堡,邊城都可能失陷。
但若是鎮城和大型關城,那就是極為嚴重的威脅了。
現在看動靜……
怕是事情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