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2部分

邊不走,這江南之事可真是還有大可為啊。

想起朋友所託,松隱和尚便問張尚書:“不知羅綸羅公子是否在尚書大人軍中。”

“大師,我便是羅綸,不知大師有何事?”羅綸困惑的起身。

見要找的人就在面前,松隱和尚不禁笑了起來,從懷中掏出一封信遞到羅綸手中:“這是你叔父託我帶給你的信。”

羅綸忙接過信看,確是叔父羅蘊章親筆所書。信中,羅蘊章告訴侄兒,鄭王爺已經從崇明撤軍,且決定回到金廈後就揮師攻打東番,讓侄兒要是找到張尚書,就和他一起回去。

“天未厭亂,使我南都之勢,頓成瓦解。前觀何廷斌所進臺灣一圖,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足可造船制器。近為紅夷佔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我欲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

羅蘊章信中有將鄭王爺對部將所說打東番的理由記下,羅綸念給張煌言聽後,後者沉默片刻,問羅綸:“你叔父是否提及延平何時出師?”

羅綸道:“會先到澎湖候風向,應該就是在明年三月間。”

“賊韃子達素狠毒,迫令沿海百姓遷徙內地,鄭延平的錢糧補給大受影響,這番北上入江已是耗盡多年積蓄,想是金廈已入不敷出,故為此而去臺灣。”

羅綸卻擔憂道:“若是與紅夷爭奪通商專利,附帶徵收糧餉,以解軍用,尚可以理解。我怕的是,延平王現在退出長江,將來退出閩海!。。。。照我看,鄭王爺這會當立即回師,再入長江,這樣有太平軍陸師可依,南京如何會拿不下。”

張煌言略作沉思,道:“這樣,我寫首詩派人送去,勸一勸延平吧。”說完,便要親兵拿來筆墨,當場寫了一詩。

詩云:

“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梁;欲攬南溟勝,聊隨北雁翔。

鱟帆天外落,蝦島水中央;應笑清河客,輸君是望洋。”

詩中“清河客”用的是李萼與顏真卿的典故。唐玄宗安史之亂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顏真卿在平原縣堅守不降。清河縣二十多歲青年李萼面見顏真卿,遊說他攻取清河縣為根基,他說:“公首倡大義,河北諸郡恃公以為長城。”很明顯,張煌言這詩乃是自比清河客,希望鄭成功能暫緩回金廈,先回來配合太平軍奪取南京,只要拿下了南京,還怕錢糧短缺嗎?

羅綸和松隱和尚將張煌言這詩讀了一遍,後者憂心說道:“鄭王爺向來頗有主見,尚書這詩能令他轉念嗎?”

張煌言對松隱道:“你先去見陳永華,他一向留意錢糧貿易,養兵補給,鄭王爺很信任他。你力請他設法,務必要讓你見到鄭王爺。要記得,面見時不可涕泣,延平喜歡果斷明快,你要抓住機會,再三陳述長江上游翻天鉅變,告訴延平太平軍東進南京,正是我們再次奪取南都,收復江南的大好機會!”

松隱點頭應下。張煌言又道:“我會再請故舊王忠孝等人勸諫,但所謂盡人事,聽天命耳!”

“皇天不負有心人,佛祖會保佑大明的。”

松隱和尚唸了聲佛號,將張煌言詩作收起放在衣服夾袋中,便匆匆告辭。張煌言留他吃飯都不得。

松隱走後,羅綸也是感慨了一番,和張煌言坐下繼續吃飯。吃了片刻,羅綸卻放下筷子,皺著眉頭道:“尚書大人,我忽有一感,太平軍那位大帥讓你留在蕪湖,似乎有拿大人當誘餌使的意圖。”

聞言,張煌言一怔,旋即輕笑一聲:“若我能引來南京清兵,好讓粵國公得手,那便是死,都無遺憾。”

(未完待續。)

第七百三十九章 陰兵過道

九月的江南,如黃梅天般多變。

黑漆漆的夜空,一道閃電劃過天際,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