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家族深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普及和專業人才的培養。他們懷著強烈的使命感,積極投身於這一偉大的事業。
慕容悅負責組織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編寫一套系統的非遺教材。她精心挑選了來自非遺領域的資深傳承者、文化學者以及富有教學經驗的教育專家,組成了一支實力雄厚的編寫團隊。然而,編寫工作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
非遺專案種類繁多,且每個專案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獨特的技藝流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在有限的教材篇幅內,既全面又精準地呈現這些豐富多樣的內容,成為了團隊面臨的首要難題。
“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既要涵蓋非遺的核心知識,又要避免內容過於繁雜,讓學生望而卻步。”慕容悅在編寫團隊的首次研討會上強調。
慕容瑾深入研究了教育心理學和教學方法,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他建議採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形式講述非遺的發展歷程,用高畫質精美的圖片直觀地展示非遺作品的精妙細節,再透過設計有趣的互動遊戲和實踐環節,讓學生親身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和樂趣。
經過無數次的激烈討論、反覆修改和精心打磨,教材的初稿終於完成。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挑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如何讓教材能夠適應從小學到高中各個年級的學生,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慕容瑤深入研究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需求,提出了分級編寫的策略。針對小學生,教材以生動的圖片和簡單易懂的文字為主,注重趣味性和啟蒙性;對於初中生,增加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進行初步的思考和探索;而對於高中生,則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
教材編寫完成後,慕容瑤積極推動非遺教育進入學校課堂。但在與教育部門和學校溝通的過程中,一系列現實問題接踵而至。課程安排的緊張使得非遺課程難以獲得足夠的課時,師資培訓的缺乏導致教師對非遺教學感到陌生和困惑。
慕容宇與教育部門緊密合作,共同制定了詳細且切實可行的課程實施方案。他們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課時分配,確保非遺課程能夠合理嵌入學校的教學大綱。同時,慕容宇組織了一系列全面而系統的教師培訓活動。邀請非遺專家和資深教師為參與非遺教學的老師們進行集中授課,內容涵蓋非遺知識、教學方法以及課程設計等多個方面。此外,還安排了實地考察和實踐操作環節,讓老師們能夠親身體驗非遺技藝,更好地理解和傳授相關知識。
在學校大力推廣非遺教育的過程中,慕容峰發現儘管學生們對非遺課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理論教學的比重過大,導致他們缺乏實踐操作的機會,難以真正掌握非遺技藝。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慕容萱決定在校內建立專門的非遺實踐工作室。她積極爭取學校的支援,協調場地和資源。工作室建成後,慕容萱邀請了眾多非遺傳承人親臨現場,為學生們進行面對面的指導。學生們有機會親手嘗試剪紙、陶藝製作、傳統刺繡等豐富多彩的非遺技藝,從實踐中感受非遺的魅力。
然而,工作室的建設和運營並非一帆風順。資金的短缺成為了一大難題,購買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維護工作室的日常運作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場地的有限也限制了工作室能夠容納的學生數量和開展的活動規模。
慕容晨充分發揮其卓越的社交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積極尋求企業和社會各界的贊助。他精心準備了詳細的專案介紹和合作方案,向潛在的贊助商闡述非遺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工作室的長遠價值。透過不懈的努力,成功獲得了部分企業的資金支援,緩解了資金壓力。同時,慕容晨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