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發行……”石越對趙頊的性格,實在是太瞭解了。
“難道……”
“明知其不可而為之吧。”石越嘆道:“我是始作俑者,是我最先請求發行交鈔的,這時候雖然反對,但是旁人一定說我是想獨佔其功,所以才提出在陝西路發行,卻又阻礙在東南諸路與蜀中發行……我早已料定有人會罵我小人……”
石越此時的感覺,是自己做了一個套,然後把自己的頭放進去。
劉庠同情的看了石越一眼,默然無語。
“無論如何,我會上表反對,請朝廷慎重。至少也要提醒朝廷,發行交鈔,要有最基本的原則——足夠的本金。”石越斷然說道。
劉庠似是自嘲,又似是譏諷的笑了一聲,道:“只恐這所謂的‘足夠’,卻並非由子明來說了算,而是由政事堂諸公說了算。”
熙寧十年八月。
一切皆如石越所料,當皇帝表露出對韓維的提議感興趣的意思之後,尚書右僕射呂惠卿立即表明了立場,搖身一變,成為交鈔發行的積極推動者。呂惠卿的態度之積極,以至於一向以新聞客觀、準確而聞名的《汴京新聞》,竟然誤認為呂惠卿才是發行交鈔的倡議者。
就在當月,各地方官員的意見尚未反饋至汴京,大宋政事堂就已經擬定了《川陝及東南諸路交鈔法》(亦稱《熙寧交鈔法》),並在太府寺下增設了交鈔局,知局事是呂惠卿之弟呂和卿。《熙寧交鈔法》採用了石越提出來的大部分主張,比如允許百姓用交鈔納稅,命令各地錢莊兌換交鈔並可從中收取千分之五的手續費;而錢莊向本路官府兌換交鈔時,官府只收取千分之一的損耗錢;至京師兌換交鈔,則按次收取一貫錢的費用等等。
在同一個月,交鈔局即印發熙寧交鈔共五十萬貫,其中六成運往川陝及東南諸路,用以支付官吏、軍士的薪俸等,四成運至陝西,按錢一鈔二的配比,來犒賞平夏城與講宗嶺之役的將士。
諷刺的是,當石越的奏摺到達京師的那一天,正好是交鈔印好,準備運往陝西路的那一天。於是,石越的奏摺被束之高閣,而運往陝西路的交鈔,則緩解了大宋朝廷的一時之急。
此後,熙寧交鈔便以每月二十萬貫的速度,在汴京印刷,陸續運往各地。
很快,在各路都出現類似的現象:收到交鈔計程車兵甚至是低層官吏,因為心懷疑慮,用交鈔向當地的百姓購買物品,或者向錢莊兌換銅錢;然後這些將信將疑的百姓與錢莊,便拿著交鈔去交納夏稅與營業稅,結果官府在朝廷的嚴令之下,果然沒有拒收。於是,熙寧交鈔的信用,出乎石越意料之外的,十分迅速地建立起來。如果說陝西與四川的使用者,貪圖的還只是交鈔的方便攜帶;在東南諸路,熙寧交鈔卻是受到了商人階層的廣泛歡迎。而大宋朝廷,不僅僅減少鑄銅錢的虧損,而且變魔術一般的緩解了財政危機。
當年的《海事商報》,稱讚熙寧交鈔“天下便之,朝野稱讚!”連帶呂惠卿亦被贊為“治國有方”、“管鮑之亞”!
石越更加料想不到的是,因為熙寧交鈔的成功,兩個月之後,趙頊拜呂惠卿為尚書左僕射,加韓維參知政事!
在這樣的時候,連司馬光都緘口不語,若是還有人說《交鈔法》的壞話,便未免是過於不識時務了。
但是交鈔法推行得越是順利,石越心中莫名其妙的不安感就越來越重。雖然他知道,區區二百萬貫,相對於宋朝龐大的經濟規模而言,簡直如同將一顆石子丟入太湖當中,絕不可能掀起什麼風浪來。但不知道為何,汴京城裡每一張彩色的熙寧交鈔印出,似乎都會牽動著石越的某根神經末梢。
一切順利得讓人心中不安。
正當身在陝西的石越在為熙寧交鈔而感到憂心忡忡的時候,汴京城中,衛尉寺卿章惇亦在